Saturday, September 25, 2010

西行取经

----------介绍玄奘三藏法师系列之四--------

缘起
大师与佛教的因缘起于父亲陈惠(一说是母亲)在公元611年往生,那一年大师才十岁,早已在洛阳净土寺出家的哥哥陈素(长捷大师)把他接到寺里同住。大师在净土寺里耳濡目染,在佛法的熏陶加上哥哥循循善诱之下,很快就能背诵《维摩经》、《法华经》,也开始有出尘的大志。

隋朝佛教兴盛,重视僧宝,由国家以考试方式录取僧人。当时大师只有十一岁,没有资格参加考试。他在考场外徘徊,被主持考试的大理卿张善果发现,问他为什么想要出家?大师答以“希望能继承如来志业,将遗教发扬光大”,被张善果破格录取。大师以难得已得,倍加珍惜,求道心切,奠下崇高的僧格基础。

学经:
在净土寺,大师读遍了寺里的藏经,奠下深厚的佛学基础。隋末,随着局势纷乱,大师与哥哥避到长安庄严寺,再一次读遍了庄严寺的藏经。大师18岁那年,与哥哥到四川避乱,向当时也在四川的高僧慧景法师求教,把经论研究得很透彻。

学论:
大师避乱成都,驻锡空慧寺,有机会听宝暹法师讲《摄大乘论》、道基法师讲《阿毗昙论》、道振法师讲《伽延论》。大师把这些论研究得很透彻,尤其对《杂心玄义》等,更加深入精微,见前人之所未见,发前人之所未发,有青出于蓝的表现。

学律:
大师21岁那年,在成都受三坛大戒,成为正式比丘,在成都坐夏学律。

大师在空慧寺住了三年,再度读遍了空慧寺所藏的经论,心中的疑惑不少,这时,在成都已没有人能为他解疑释惑,大师效法善才童子参学,先后向赵州道深法师、相州慧休法师、长安大觉寺道岳法师、小乘高僧法常法师及僧辩法师参学,尽得各位法师精微。

大师详考各家之说后,觉得各有所宗,各具盛义。再与当时已译出的经论作深入的比较与分析,发现彼此之间有差异,谁对谁错,难定取舍,无所适从。想到佛说法40年,演绎的经论很多,从梵文译成华文,错误难免,要想使佛法在中国更加完善,非亲到印度求法不可,于是,在公元626年,大师25岁那年,动了西游取经的念头。

从中国到印度,可取水路或陆路两种途径。当年交通工具不完备,无论水路或陆路都有一定程度的风险。基于地理情况,陆路比水路加倍艰苦难行,因为中国与印度隔着喜马拉雅山、大沙漠及大森林等天险。喜马拉雅山的帕米尔高原有世界屋脊的称号,由此可见它的高度与跨越的困难度。大师舍水路取道陆路是基于人为的阻挡。因为大师生于隋朝,长于唐朝,而唐朝开国君主李渊姓李,道教创教教主老聃也姓李,所以唐朝以道教为国教。释道儒三教当中,唐朝只重视儒学与道教,所以,玄奘大师出国取佛经没法获得朝廷的祝福与加持,他只能“非法出境”。

玄奘大师经凉州向西行,凉州都督李大亮奉命不肯放行。如果不是遇到年高德隆的慧威法师秘密派遣心腹弟子慧琳及道整两位法师乘月黑风高送大师出凉州,三人白天休息,夜里赶路,直送到瓜州,取经的历史就得重写。玉门关没有签证过不去,烽火台日夜有官兵驻守,如果少了胡人石般(下木旁)陀老马识途,架树干成桥渡水流湍急的瓠户(左瓜旁,音lu)河,再带着大师绕道避过玉门关,大师插翅也难过关口。如果大师不是在过第一烽火台时遇到校尉王祥,再经他指引绕道到第四烽火台,交由王伯陇教他如何绕过第五烽火台,避过那三个难缠的守台官员,大师也没法出境。大师西方求法,除了坚定的意志力,吃苦耐劳的精神之外,这些适时而来的贵人印证了星云大师说的:“有佛法就有办法”。只要一心为佛,佛菩萨一定会加持,这是我整理笔记时的心得,愿与大家分享。

跋是指翻山越岭,在山上行走;涉是指徒步过水。跋涉这个合成词比喻旅途的艰苦,并不一定真的翻山越岭,冒险过河。但是,玄奘大师天竺之旅跋涉千里,确确实实是越过山涉过水------他越的是世界高峰喜马拉雅山,世界的屋脊帕米尔高原;越的是水流湍急的瓠户(左瓜部首)河,此外还得越过天上鸟飞绝,地上人踪灭的大沙漠。有人成功征服大汉山、喜马拉雅山,报纸大`幅刊登消息,表扬爬山英雄的恒心与毅力;国家颁发勋章,奖励爬山英雄为国争光,若 是与那些带着新科技配备,还有向导带路的爬山英雄相比,大师单枪匹马默默赶路,才是真英雄。

西行路上,大沙漠是另一种挑战。沙漠地带,白天狂风挟着尘沙急如暴雨,令人睁不开眼睛,呼吸也困难;夜里磷火点点如繁星,妖魔鬼魅绕行前后,恐怖万分,大师有时高声诵念观音圣号 ,影像才应声而灭,有时则诵《般若波罗蜜多经》,影像才完全消灭。在大沙漠里,大风一卷,沙尘飞扬,风定后,景色全变,辨不出方向,只能靠前人留下的尸骨 引路。生活在安定环境里的人,为了路牌用什么文字书写,吵得沸沸扬扬,看到大师在沙漠里挣扎跨步,不由得怀疑是否有必要这样吵吵闹闹?大师全靠一股强大的求法毅力,支撑着他冒险向前跨步,我们若能也拟定生活的目标,把精神力气凝集在圆成目标的意图,生活就少了许多无谓的争执。

当大师离开烽火台后,因为错过了野马泉,再没地方可供他添水草,就这么走进了沙河。这段800里长的沙河万里黄沙,没有水源,大师走得人困马乏,停下来休息时,偏在这时失手打翻水囊,滴水不存。4,5天没有一滴水沾唇,大师干渴得两眼发黑,奄奄一息,浑身如焚,心里仍然默念观世音菩萨。当天晚上,就有个天神在大师昏昏噩噩中喝醒他,要他打起精神赶路。大师惊醒,马上收拾上路。马儿发狂奔跑,竟把大师带到绿洲。玄奘大师走出艰险的沙河后,进入伊吾国境,离开了中国的版图,无须再偷偷摸摸,精神上不再受折磨;不再受困于高山与沙漠,肉体上也不再受折磨。

玄奘大师到了印度,拜在那烂陀寺戒贤论师门下。精心钻研诸部经论五年,所学各门,无不精通,戒贤论师很器重大师。玄奘大师以留学生的学僧身份住进那烂陀寺,却在五年后,以学者的身份离开那烂陀寺,载誉回长安。

---------------------寒梅

Saturday, September 18, 2010

玄奘大师的胸怀

------介绍玄奘大师系列之三 ------
玄奘大师动了要到印度求法的念头后,一直都严守以取法为使命的原则,不为名闻利养而稍有改变。在公元 627年,正当大师下决心亲赴印度求法时,扑射宋公萧禹(王旁)敬仰大师的戒行德学,要求太宗下诏书迎请大师为庄严寺的住持,那是人人都求之而不得的宝座,大师却因为求法心切而婉言拒绝了,玄奘大师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胸怀能不令人敬仰?

公元 628年, 高昌王麴文泰软硬兼施,要大师留在高昌受他供养,不必冒风险,吃苦头到印度求法。大师婉拒不成,用绝食逼麴文泰让步。麴文泰退而求其次,要求与大师结为异姓兄弟,并要求大师成功取经后,回程途中在高昌停留三年以让他供养,同时要求大师西行之前,在高昌多逗留一个月,宣讲《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对高昌王以蛮强态度相留,大师无畏无惧;对麴文泰许以的名闻利养,大师不为所动,这是大师严守儒家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原则。当大师学成欲动身回国时,原可避过越雪山、跨沙漠的艰辛路途,取道由水路回中国,但大师却为了守承诺,必须到高昌停留三年,宁可再一次越雪山、跨沙漠,吃尽苦头。虽然,将近高昌时才知道麴文泰已死,高昌国已落入他人手中而改道,这已足证大师重视承诺的德行。

公元 645年,玄奘大师从西竺回国,在洛阳仪鸾殿谒见唐太宗,太宗称赞大师“修养卓越、举止端重、见识高超、思想清晰、言词雅典,有担任公卿的才能”,要大师还俗协助他处理国事。大师婉言拒绝,以从小入佛门,只熟悉经义教法,不谙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要他舍道从俗,有如使船弃水就陆,不但不能发挥船的功能,而且很快就腐朽。大师只求终身行道以报国恩,太宗才停止劝请。太宗要出发远征高丽,因为与大师交谈意犹未尽,想邀大师随他出征,以便一面相伴长谈。大师再三婉辞,最后以自己对行军作战无能为力,随行徒增军中麻烦,再以出家人的戒律禁兴兵战斗为由,太宗才不再勉强。看看今日社会,多少人为求攀附权贵而勾心斗角,斗得日月无光;为求功名利禄,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反观玄奘大师视富贵如浮云,功名利禄如粪土,能不令人敬佩他出脱凡尘的精神?

大师回国之前,有小乘教僧徒对大乘极力诽谤,以般若麴多所著的《破大乘论》邀大乘僧徒辩论。戒日王修书要那烂陀寺戒贤论师派四名精通大乘 同时对其他部另教法有深入研究的大德到乌荼行宫与小乘僧徒辩论。这时,恰巧有位出身婆罗门的顺世外道写了40条教义到那烂陀寺挑衅,说只要有人能驳倒一字,他愿以头相谢。大师与他经过你来我往的几番辩论,婆罗门终于义尽词穷,依约要自砍头颅,大师以佛门弟子不伤人命,只派他当仆人。婆罗门捡回一条命,输得口服心服。大师在静室里准备与小乘僧徒在乌荼行宫之约的辩论资料,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大师必需先熟悉《破大乘论》。原来大师收服的婆罗门先后已听过五遍《破大乘论》,大师几处疑义不能完全明白之处,他向大师说出他的心得与意见。大师从中尽得《破大乘论》的要点,再从中找出破绽,用大乘的教义一一驳斥,写出1600颂的长篇大论,名为《制恶见论》,也称为《破恶见论》呈交师父戒贤论师审阅,是破斥一切邪说谬见的杰作。后来(公元641年)大师就是在曲女城辩论大会中,由明顺法师当众宣读《制恶见论》,无人能驳斥,让大师誉满五印。大师以婆罗门成就《破恶见论》的功不可没,借此机缘还他自由,婆罗门对大师感激不尽。古印度的僧徒为教辩论,如果事先声明辩输时愿以头相许,输了就会砍下自己的头,绝不食言。大师的仁慈与宽容救了婆罗门一命,也因为这个因缘,成就了他能成功地写出《制恶见论》去为大乘争光,替自己扬名。见贤思齐,我们行事做人,能饶人处且饶人,愿借大师的处世态度与世人共勉。此外,玄奘大师不掩饰婆罗门对成就《制恶见论》的贡献,不与属下争功,是胸怀坦荡荡的领袖,足为后世的典范。

玄奘大师在北印度,途经波罗奢大森林区遇贼寇五、六十人,将大师一行人的财物劫夺一空,衣服也剥光,还把他们赶入一个干池中,意图要杀人灭口。幸亏有个小沙弥发现干池里的暗道才逃出生天,遇到一位婆罗门帮他们召来80多名壮丁,把贼寇赶入森林。第二天,罗林大庵的老婆罗门得知大师一行人遇贼的事,派侍者要城里的信佛居士为大师供斋,贼寇这才醒悟到他们所抢劫的人竟然是在迦湿弥罗时声名远播的玄奘大师,连忙拿了毡布、饮食,跟着居士们到婆罗门家供养大师。300多名邪党匪盗洗心革脸,大师为他们诵咒祝福,开示因果报应的道理。大师既往不咎,度化了300多名绿林豪杰。

另一次,玄奘大师顺着恒河东行,经阿耶穆去(人旁)国时遇到20艘贼船。这批海盗是信奉突伽天神的外道。他们每年中秋,必须掳一个体质丰盈,容颜俊美的男子杀了祭神。看到大师的外貌正是他们的首选,要捉大师去祭神,以为可得大吉大利。同船的人怎么哀求,海盗都不为所动。他们把大师押上祭坛。大师只求稍候片刻,让他澄心净念,一心念弥勒菩萨,愿得往生内院,听受《瑜伽师地论》,亲闻妙法成就通慧,然后乘愿再生人间,来救化这些贼人,使他们崇敬三宝,并普度众生,利乐有情。这时,突然天昏地暗,狂风四起,树折沙飞 ,河涌巨浪,打翻贼船。贼众吓得面无人色,相率跪下叩头。这一切发生时,大师犹在定中,对四周发生的事一无所知,被摇撼出定,见贼人有悔罪的诚意,大师慈悲训诫,解说杀、盗及奉祀邪神的罪业。盗贼们把凶器丢下河中,归还劫夺之物,跪求皈依并受五戒才恭送大师一行人登程。对心胸宽阔,有容人之量的人,我们说他宰相肚里可以撑船,大师不但宽容抢劫他,还坚持要把他送上祭坛的海盗,更发愿要乘愿再来度他们,大师肚里何止能撑船,简直可撑得下航空母舰!

---------------------寒梅

Monday, September 13, 2010

玄奘大师的成就

------介绍唐玄奘三藏法师系列之二------

玄奘大师生于公元602年二月初五,于公元664年二月五日示寂,享年63岁。

玄奘大师在26岁那年孤身只影往西方取经(西方指的是印度,在中国的西方,也称为天竺)。留学印度期间,玄奘大师以博学多闻而名重一时。大师也因屡次辩驳异端而名扬五印(五印指东印度、西印度、南印度、北印度及中印度)。在曲女城辩论大会中,玄奘大师以《破恶见论》破小乘的《破大乘论》,声誉达最高点。大师历17年学成回长安,带回经论657部。大师译经20年(公元645—664),译经厂共译经论74部1335卷,一生对佛教的贡献至大。

玄奘大师一生的成就多方面化,分别为:
一, 大师翻译经论,推广教化,截伪续真,开兹后学,集佛学之大成,是出世间的圣人,与孔子删诗书 、订礼乐、作春秋,集儒家之大成堪相提并论,都是中华文化的大支柱。

二, 大师见戒日王时,极力宣扬国威,盛赞唐太宗的德化,促成戒日王派遣使者携佛经及珍宝到长安进献,以国民身份将国威西传,促进中印交往。

三, 唐太宗为回报戒日王,派遣使节团到印度,请菩提寺僧人代为邀制糖师二人及僧徒八人到中国。制糖师到中国后被派到越州以甘蔗制糖,这是大师的影响力带进外来的技术。

四, 东印度鸠摩罗王派遣使臣来朝,请求将老子的《道德经》译成梵文,传扬于印度。此外,马鸣菩萨所著的《大乘起信论》在印度本土失传,却在中国流通。印度僧侣要求将之译回梵文送回印度,使之再传五印,是大师直接或间接促进中印文化交流。

五, 由大师口述西行路上所见所体验的经历,门人缀文师辩机法师笔录的《大唐西域记》记述范围广泛,给印度佛教发展史提供极重要的资料,书中保留了极丰富的古代历史素材,成为现代研究西域和印度历史、地理及交通的主要参考书,这是大师对佛教及文化的贡献。

六, 大师主持译经厂,带领团队翻译经论74部 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对中印文化和世界文化作出了极伟大的贡献。

大师集多个名家于一身:他西游求法,孤身远征沙漠,独自越过雪山,途中艰危险阻却一无所惧,是最勇敢的探险家;大师参访问道,负经行脚,足迹遍及中印,所经路途十多万里,是古今第一旅行家;大师博学多闻,累积真知,辩驳异端,是大学问家;大师德齐先圣,道贯古今,是最真实的道德家;大师穷究因明,精研唯识,旁及中华经史子集及古印度奥典,是最杰出的哲学家;大师译经论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创立了“五不翻”的翻译体制,足可为万世法,是最卓越的翻译家;大师博通三藏教典,戒行严净,是唯识宗的始祖,是极虔诚的宗教家;大师留学印度时,极力宣扬中华文化,广播国威,使五印各王赞仰之余,先后遣使来中国,促进中印邦交,是最成功的国民外交家;大师学成归国,组织译场翻译佛典,对佛教的贡献功绩辉煌,由他口述,门人弟子笔录的〈大唐西域记〉不但惠及中印文史,也遍及全球,是最伟大的实业家。

玄奘大师为求取完整而精确的佛典,不惜排除万难,只身度过天上不见飞鸟,地上不见走兽的大沙漠;翻越滑不唧溜的雪山。越过大沙漠前更因为打翻水囊,在沙漠里渴得奄奄一息;遇到盗贼时险些被送上祭坛,抵达伊吾之前,玄奘大师可说是一步一脚印,独自走过这一重重的困境,与《西游记》里以白马代步的唐僧,有沙僧挑行李,孙悟空及猪八戒一路托钵化斋,遇上妖魔鬼怪,自有孙悟空替一行人消灾化厄,真是不可同日而言。

---------------------寒梅

Saturday, September 4, 2010

为玄奘大师平反冤屈

------介绍唐玄奘三藏法师系列之一------
前言:

每一年的地藏法会,最令我们心跳一百的项目要算是“佛法讲习”。对师父派下的任务,我们都接受得战战兢兢。说我们战战兢兢地接下使命,一点都没夸张,因为讲佛法不像一般的讲演,可以天马行空地讲,佛法可是丝毫不能越出界限。为了担心出差错,我们如履薄冰,压力不小。

今年的地藏法会礼诵《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我被派在“佛法讲习”打先锋,介绍这部经的译者唐玄奘三藏大师。虽然介绍译者不算讲佛法,但是,高僧的传记是真人真事,不容丝毫扭曲捏造,每句话都得有所根据,所以,我依然接受得战战兢兢。

感恩传德师父借给我两本参考书:圆香居士著的《中国佛教的瑰宝玄奘大师》,(《中国佛教高僧全集》之一),以及苏尚耀著的《杰出的留学生----玄奘大师》,否则,光凭我阅读文学著作对玄奘大师的认识来介绍大师的生平事迹,我不但会歪曲事实,误导听众,还亵渎了一代大师,那可是我承担不起的罪过。

两本参考书叫我读得很辛苦,苦在玄奘大师过了西域后,人名地名都是印度字的音译,字典都找不到的字叫我难以记住。常常遇到似曾相识的人名或地名,却是搔破头皮都想不起在哪见过。只是,《中国佛教的瑰宝玄奘大师》书中字字珠玑,还有详尽的补充,就像读小说那么精彩。两本书让我获益匪浅,不但助我深入地认识玄奘大师,当中丰富的佛学知识与典故,让我感到有如掘到一座大宝藏,这才体会到师父要设“佛学讲习”的用心良苦----师父在不动声色中,用“佛学讲习”推动我们学佛的脚步!能不感恩?能不珍惜?

世人对玄奘大师的误解:

一般人称玄奘大师为唐三藏。这种称呼并没错,但是它不够确切。三藏是指经藏、律藏及论藏。经藏就是佛所说的经文;律藏是佛所制的戒律;论藏是佛弟子所造的论,凡是精于经、律、论的法师都称为三藏法师,可见得“三藏法师”并不是专有名词。唐朝佛教在玄奘大师带动之下,也有其他修经律论三藏的法师,他们算不算都是唐三藏?只是,受到吴承恩所著《西游记》的影响,一提“唐三藏”,大家都知道是指玄奘大师。吴承恩的《西游记》让玄奘大师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很讽刺的是这本小说也让大师这几百年来受尽了委屈。

十有九个华人,不论是受中文或外文教育,只要问他们可认识唐三藏?他们都会异口同声说那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师父,骑着白马上西天取经。明朝吴承恩根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改写成《西游记》。隔着唐(大师在麟德元年示寂)、宋、元三个朝代700多年,吴承恩只能从文字中去认识大师,失真自是难免,不该的是他时而根据史实,时而凭丰富的想像力制造高潮,将根本就不存在的孙悟空72变的本领写得出神入化,再穿插妖精迷惑僧徒的香艳情节,把读者带入了他虚拟的世界,加上后来电影公司为吸引观众,随意扭曲大师取经的经历,结果Monkey God带红了它的师父,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也刻画出大师不能明辨是非、怯懦无能的窝囊形象。

我在念小学五年级时初次读《西游记》,那时我对书中的人物停在神话故事的层次,书中写什么,我就接受什么,不会加以分析、辨别。进了语文学院,我看到的《西游记》已不再是神话小说而是一本讽刺小说。因为中国一直以来就不是个言论自由的民主国家,除了谏臣,有谁敢对当朝朝廷表示不满,便得等着被关进黑牢,受凌迟至死,所以,手中有一枝笔的人在笔下塑造不同的角色去影射、丑化他们心里厌恶的人物。吴承恩就是借堂堂玉皇大帝竟让一只猴子 大闹天宫,耍得他灰头土脸来影射当朝皇帝的昏庸无能。他借大师西行取经的史实为桥段,虚拟出代表着不同人性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马以及将大师经800里沙河上遇热风、飞沙走石及妖魔阻路的凶险改写为81个关,时而真,时而假,真中有假,假里有真,叫读者分不出何者是真,何者是假。为消闲而阅读的读者一味照单全收,还没听说过有谁去考据其真伪;电影公司为吸引观众,把重点放在孙悟空的机警狡谲及猪八戒的贪婪好色,真正西游的中心人物反而成了陪衬,《西游记》一书中的角色就这么被定了型。

中国文学名著中,靠一枝生花妙笔 ,加油加酱炒出一锅色香味俱佳的文学名著者不少,《水浒传》带出了108条好汉,宋江、武松是人人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三国演义》神化了诸葛亮与关云长,其高风亮节深受后世敬仰;独有《西游记》却丑化了玄奘大师,让一位智勇俱全,意志力坚毅无比的高僧屈化为懦弱无能、不辨是非黑白的窝囊领导人,我不由得感叹一枝笔的力量强劲得难以衡量。从玄奘大师的委屈,我们读历史时不能不考究,提防被蒙蔽了真相;摇笔杆时更应自我警惕,切莫为了一时之快而冤屈了人!

-----------------------------寒梅

Saturday, August 28, 2010

愚弄

本月五日晚上,一位素来热心助人的朋友传来一则列有事主联络电话号码的短讯,说有位即将生双胞胎的妈妈急需O-型血液,要求收讯人广为传达以救她一命,我本身不属这类血型,爱莫能助。这类血型稀有,也不知道相识的人当中有谁是O-血型,但人命关天,事不宜迟,我一口气把短讯再传给二十多位一向来肯为人服务的朋友。

两天后,当中一位在当晚接到我的短讯,跟着传出多则短讯的朋友告诉我,她从星洲日报的新闻报导中获知那纯粹是无聊的愚弄。从事主亲自上报馆 指名道姓,要那两个为给他带来不便而愚弄大众的朋友站出来,足见事情确实是出于那两个人的恶作剧。虽然 ,我们为没有人因为自己帮不上忙而送命松了一口气,却也因为那两个无聊的人所做的无聊事引为遗憾。估计一下,若一个收讯人传出二十则短讯,再加上辗转传递,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及所浪费的资源,那两个无聊人会心安吗?更可怕的是往后如果果真有人急需血液救命,收讯人还会毫不犹疑地广为传短讯找人捐血吗?如果因为不愿再被愚弄而置之不理以致误了大事,那两个间接的罪魁祸首担当得起失时误事造成人命损失的责任吗?

我们不知道当事人与愚弄他的人之间有什么过节,但是,利用无辜的社会人士为棋子,达成他取得恶作剧的效果,难免会削减了社会人士助人的热诚,后果可大可小,因而遭殃的人可能是你、是我,也可能是他。如果因此耽误而闹出人命,罪愆不小,开这种无聊玩笑的人必需三思而后行!

曾经听过一则小故事,说一个人觊觎侠士的一匹千里良驹。他千方百计探听侠士每天必定经过的路,便在路边苦等。侠士路过,他假装病发,在路上呻吟打滚。侠士见状,连忙下马相救,把他扶起让他伏在马背上。正当侠士要跃上马送他去就医时,他一把夺过缰绳,飞快地策马而去。侠士在后面拼命地追,一面高声喊道:“你骗了我的马不打紧,最重要的是千万别让人知道你是这么样骗过手的。不然,以后就不再有人肯下马救人了!”

愚弄不比报复,具有难平的忿怨。愚弄人大都仅是旨在取得一时感官上的痛快。短暂的快感过后,什么都不再存在了,但是,愚弄造成的恶果却不会跟着消失。历史上,周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用烽火戏诸侯,结果败了国;寓言故事里《狼来了》的故事脍炙人口,整群羊的生命就毁在“狼来了”三个字。可见无论是真实生活中或是警世寓言里,愚弄的后果难以估计,遗憾的是能在关键时刻自我警惕的人不多,却常见有人在祸已铸成后才悔不当初,这就是世人的后知后觉。

-----------------------寒梅

Sunday, August 8, 2010

老人心态面面观

与二妹结伴到普吉探访姑母,年已九十二高龄的姑母是爸爸最疼的妹妹,她与妈妈的感情非常融洽。爸妈在世时,姑母几乎每一年都会从普吉到来,住在我们家,由爸妈带着她遍尝槟城美食、探访亲朋戚友及购物。爸妈往生后,姑母只在须要更新护照时才回国。我记得她最后一次来我们家已是五年前的事。那时她跌伤了腿不久,支着拐杖,由大表嫂陪她来。直到尿失禁加上行动不便,她就不再出远门。

年纪越大,姑母的外表与神情越像爸爸,看到她就像看到爸爸,我的心里有一阵触电似的感触。只是,他们俩兄妹的处境不同,心态也各异。爸爸内向,没必要就少与外人交往。退出职场后,他的生活圈子里尽是家人。爸爸生性淡泊,容易满足,衣食无缺,周末有儿子、女婿陪他打卫生麻将,平时有能抽得出时间的子女陪他闲聊,带他出门逛街吃饭,孙子回国带给他他爱吃的巧克力,年幼的孙女向他撒撒娇,他就喜滋滋地心满意足,所以,我从没看过爸爸发脾气,更没听他骂过哪一个孩子。

姑母的家在城市大巴刹附近,她为人亲切好客。一住几十年,她与巴刹里的商贩、上巴刹的家庭主妇从点头朋友进而成为熟稔的朋友。朋友多,她的生活多姿多彩。如今随着年纪老大,她的朋友一个个先她而去;续而因为巴刹重建,每天不再有熙来攘往的人潮,她的生活圈子顿时沉寂下来,这一阵子她变得烦躁不安,发牢骚的时间比展欢颜的时间多。

当一个人的心里不舒畅时,他眼里所看的尽是刺目的色彩,这时,再美味的食物已不再甘香;再昵意的人看起来都面目可憎。姑母也是凡人,避不过凡人所常犯的毛病,于是,她开始吹毛求疵,不是挑剔饭煮得硬而发脾气,便是嫌菜煮得咸而怀疑晚辈故意为难她。表妹们都很孝顺,即使被错怪,她们都逆来顺受。人的思想一旦钻进了牛角尖,就被困得找不到出路。表妹们的不申辩、不顶嘴,竟然被解读为是在默认。心结,就这么越轧扎越紧;误会,就这么越搅缠越深。老人的牢骚变为自怜,续而转为满腹的委屈与辛酸。

与她相处五天,她不断向我申诉当年移民普吉,一切得从头做起,为了这个家,她吃了多少苦头,如今她不甘心孩子竟然在反哺时如此亏待她。明显的,她把子女看成假想敌,任由怨憎的火在心头燃烧。妈妈生前曾经说姑母就是嘴里只有一块肉,都会掏出来让孩子吃,可见姑母疼子女,为拉巴孩子吃尽苦头是事实,只可惜到了该享晚福的时候,她的心竟被怨憎的尘埃所蒙蔽,看不清子女对她的爱有多深,以致被委屈感的毒虫咬啮得鲜血淋漓。

想当年,姑母的性格开朗豪爽,与这次我看到的她截然不同,原因就在环境的骤变影响了她的心态。姑母一向来事业心重,脑筋转得快,即使到槟城度假,都会顺便买些土产、门彩、娘惹式竹篮之类的东西带回普吉卖。她每天在朋友的环绕中,日子过得很充实。如今,朋友没有了,小买卖也结束了,行动又不便了,每天呆在家里过着看看天望望地的生活。当璀璨归于平淡后,心里的不甘、失落与懊恼很自然地化为嘴里的牢骚与怨懑,我能了解姑母心情郁悒的肇因,也同情她被不平衡的情绪所困有多痛苦;反观爸爸不汲汲于功名富贵,该赚钱养家时他努力赚钱养家,其余时间他选择平静地与家人一起度过,退休前与退休后生活方式没有大差异,心情像一池水,无波无浪。你可以说他是个胸无大志的人,但是他的性格却助他快乐地度过晚年。两种生活方式促成两种老来的心态,你会选择哪一项?

从两位前辈老来的心态,我意会到生活在热闹中的人一旦再也热闹不起来,就会油然生起不甘寂寞的反弹。如果没有人适时助他走出阴霾,他就会做出令人侧目的事。不信请看看社会里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当照明灯从他的身上移开后,他内心的苦闷无处发泄,以足智多谋见称的老人竟然像足了顽童,这里丢一块石头,那里放一把火,唯恐天下不乱,关键就在“不甘寂寞”四个字。这种人嘴上硬撑,其实他的内心郁悒、无助,是个值得同情的人物。

-----------------------------寒梅

Sunday, August 1, 2010

习惯说

年纪大了,体能远不如前,才发现年轻时的好习惯在这时被扣上执著的罪名,摇身一变,成为给自己带来不便的坏习惯。

谁不鼓励年轻人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年轻时手脚利落,要把每天的工作准时做完不是难事,偏偏是年轻人大多都有因循怠惰的恶习,能拖多久就拖多久,非等到便急,少见到有人肯事先掘粪坑。在父母唠叨,师长连迫带诱之下,好习惯终于养成了,也借以完成了多项生命里的工程。曾几何时,年老力有不逮时,却又因习惯已定型,难以改变,习以为常地非把工作一口气做完便停不下手,以致累坏了,才叹习惯误我不浅而徒唤奈何。

我来自一个传统的家庭,身为家里的长女,帮妈妈分担家务是份内的责任。工作做得好是理所当然的事;做得不圆满则算是失职,挨骂也是理所当然的事。记得小时因工作做不好被责备时,大伯母常用闽南俗语叹息说:“有功无赏,无功得嚷”。尽管有大伯母替我不值,但妈妈的教养确实有助我养成事无巨细,都得尽其所能做得不出差错的好习惯;我在修女的教导下完成中、小学教育,修女要我们跟着主耶稣的步伐,不必有人监督,都得把事情做好。每一件事都视为是对主耶稣的奉献,我们做事自然不敢偷工减料。在这种家庭与学校的教育楷模铸塑出来的人,能不凡事都做得战战兢兢,但求能万无一失吗?这种做事的好习惯助我一生得益无穷,许多看似困难的事都在坚持之下化为容易的事,不但获得上司的信任,也饱尝做事得心应手的成就感,让自己做得法喜充满。

记得Sars 逞凶那年,我从阿德雷特回国,抵达吉隆坡机场,才发现飞槟城的班机因乘客少而被取消,我被安排乘最后一班飞机。回到家已近凌晨。离家两个多月,家里一切看似整洁,只是,地上铺着一层肉眼看不出的灰尘,湿脚踏上去,顿时是名副其实的一“步”一“脚印”。于是,循例换床单枕头套后,接着动手扫地抹地板,洗洗抹抹,等我把工作做停当,已是一身臭汗,冲凉换衣后再把衣物床单放进洗衣机里洗,抬头看壁上的挂钟,已是清晨五点,我干脆拨电话向儿子报平安才上床休息。

朋友知道我彻夜瞎忙,都笑我太执著,换成是她们,她们会换了床单枕头套先睡觉,养足精神才抹地板洗床单。同样的工作,只是进行的程序掉转,她们做得比较轻松。因为养足精神才做,或许她们会做得比我更好。朋友让我看出自己被执著所困有多不值得,只是,我太清楚自己的性格,即使身体躺在床上,只要想到地上的尘埃没抹干净、搁了两个多月的床单枕头套还没洗,我如何睡得着?与其眼睁睁地等天亮,何不干脆把一切清洗了才睡个好觉?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有她们所不能赞同的做事的态度,于是,有人说我做事认真得走火入魔;有人笑我执著得无可救药;有的人说我执拗得少了回旋的余地,我倒认为我是被自己早年养成的习惯所误,再也改不了,你说呢?

------------------------------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