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25, 2010

西行取经

----------介绍玄奘三藏法师系列之四--------

缘起
大师与佛教的因缘起于父亲陈惠(一说是母亲)在公元611年往生,那一年大师才十岁,早已在洛阳净土寺出家的哥哥陈素(长捷大师)把他接到寺里同住。大师在净土寺里耳濡目染,在佛法的熏陶加上哥哥循循善诱之下,很快就能背诵《维摩经》、《法华经》,也开始有出尘的大志。

隋朝佛教兴盛,重视僧宝,由国家以考试方式录取僧人。当时大师只有十一岁,没有资格参加考试。他在考场外徘徊,被主持考试的大理卿张善果发现,问他为什么想要出家?大师答以“希望能继承如来志业,将遗教发扬光大”,被张善果破格录取。大师以难得已得,倍加珍惜,求道心切,奠下崇高的僧格基础。

学经:
在净土寺,大师读遍了寺里的藏经,奠下深厚的佛学基础。隋末,随着局势纷乱,大师与哥哥避到长安庄严寺,再一次读遍了庄严寺的藏经。大师18岁那年,与哥哥到四川避乱,向当时也在四川的高僧慧景法师求教,把经论研究得很透彻。

学论:
大师避乱成都,驻锡空慧寺,有机会听宝暹法师讲《摄大乘论》、道基法师讲《阿毗昙论》、道振法师讲《伽延论》。大师把这些论研究得很透彻,尤其对《杂心玄义》等,更加深入精微,见前人之所未见,发前人之所未发,有青出于蓝的表现。

学律:
大师21岁那年,在成都受三坛大戒,成为正式比丘,在成都坐夏学律。

大师在空慧寺住了三年,再度读遍了空慧寺所藏的经论,心中的疑惑不少,这时,在成都已没有人能为他解疑释惑,大师效法善才童子参学,先后向赵州道深法师、相州慧休法师、长安大觉寺道岳法师、小乘高僧法常法师及僧辩法师参学,尽得各位法师精微。

大师详考各家之说后,觉得各有所宗,各具盛义。再与当时已译出的经论作深入的比较与分析,发现彼此之间有差异,谁对谁错,难定取舍,无所适从。想到佛说法40年,演绎的经论很多,从梵文译成华文,错误难免,要想使佛法在中国更加完善,非亲到印度求法不可,于是,在公元626年,大师25岁那年,动了西游取经的念头。

从中国到印度,可取水路或陆路两种途径。当年交通工具不完备,无论水路或陆路都有一定程度的风险。基于地理情况,陆路比水路加倍艰苦难行,因为中国与印度隔着喜马拉雅山、大沙漠及大森林等天险。喜马拉雅山的帕米尔高原有世界屋脊的称号,由此可见它的高度与跨越的困难度。大师舍水路取道陆路是基于人为的阻挡。因为大师生于隋朝,长于唐朝,而唐朝开国君主李渊姓李,道教创教教主老聃也姓李,所以唐朝以道教为国教。释道儒三教当中,唐朝只重视儒学与道教,所以,玄奘大师出国取佛经没法获得朝廷的祝福与加持,他只能“非法出境”。

玄奘大师经凉州向西行,凉州都督李大亮奉命不肯放行。如果不是遇到年高德隆的慧威法师秘密派遣心腹弟子慧琳及道整两位法师乘月黑风高送大师出凉州,三人白天休息,夜里赶路,直送到瓜州,取经的历史就得重写。玉门关没有签证过不去,烽火台日夜有官兵驻守,如果少了胡人石般(下木旁)陀老马识途,架树干成桥渡水流湍急的瓠户(左瓜旁,音lu)河,再带着大师绕道避过玉门关,大师插翅也难过关口。如果大师不是在过第一烽火台时遇到校尉王祥,再经他指引绕道到第四烽火台,交由王伯陇教他如何绕过第五烽火台,避过那三个难缠的守台官员,大师也没法出境。大师西方求法,除了坚定的意志力,吃苦耐劳的精神之外,这些适时而来的贵人印证了星云大师说的:“有佛法就有办法”。只要一心为佛,佛菩萨一定会加持,这是我整理笔记时的心得,愿与大家分享。

跋是指翻山越岭,在山上行走;涉是指徒步过水。跋涉这个合成词比喻旅途的艰苦,并不一定真的翻山越岭,冒险过河。但是,玄奘大师天竺之旅跋涉千里,确确实实是越过山涉过水------他越的是世界高峰喜马拉雅山,世界的屋脊帕米尔高原;越的是水流湍急的瓠户(左瓜部首)河,此外还得越过天上鸟飞绝,地上人踪灭的大沙漠。有人成功征服大汉山、喜马拉雅山,报纸大`幅刊登消息,表扬爬山英雄的恒心与毅力;国家颁发勋章,奖励爬山英雄为国争光,若 是与那些带着新科技配备,还有向导带路的爬山英雄相比,大师单枪匹马默默赶路,才是真英雄。

西行路上,大沙漠是另一种挑战。沙漠地带,白天狂风挟着尘沙急如暴雨,令人睁不开眼睛,呼吸也困难;夜里磷火点点如繁星,妖魔鬼魅绕行前后,恐怖万分,大师有时高声诵念观音圣号 ,影像才应声而灭,有时则诵《般若波罗蜜多经》,影像才完全消灭。在大沙漠里,大风一卷,沙尘飞扬,风定后,景色全变,辨不出方向,只能靠前人留下的尸骨 引路。生活在安定环境里的人,为了路牌用什么文字书写,吵得沸沸扬扬,看到大师在沙漠里挣扎跨步,不由得怀疑是否有必要这样吵吵闹闹?大师全靠一股强大的求法毅力,支撑着他冒险向前跨步,我们若能也拟定生活的目标,把精神力气凝集在圆成目标的意图,生活就少了许多无谓的争执。

当大师离开烽火台后,因为错过了野马泉,再没地方可供他添水草,就这么走进了沙河。这段800里长的沙河万里黄沙,没有水源,大师走得人困马乏,停下来休息时,偏在这时失手打翻水囊,滴水不存。4,5天没有一滴水沾唇,大师干渴得两眼发黑,奄奄一息,浑身如焚,心里仍然默念观世音菩萨。当天晚上,就有个天神在大师昏昏噩噩中喝醒他,要他打起精神赶路。大师惊醒,马上收拾上路。马儿发狂奔跑,竟把大师带到绿洲。玄奘大师走出艰险的沙河后,进入伊吾国境,离开了中国的版图,无须再偷偷摸摸,精神上不再受折磨;不再受困于高山与沙漠,肉体上也不再受折磨。

玄奘大师到了印度,拜在那烂陀寺戒贤论师门下。精心钻研诸部经论五年,所学各门,无不精通,戒贤论师很器重大师。玄奘大师以留学生的学僧身份住进那烂陀寺,却在五年后,以学者的身份离开那烂陀寺,载誉回长安。

---------------------寒梅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