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5, 2009

谈鬼

谈到鬼,饶是胆子再大的人都会觉得毛骨悚然,那是因为华人从小就被灌输以鬼的负面观念。孩子调皮时是淘气鬼;与大人唱反调时是叛逆鬼;催不动时是懒惰鬼;只有大人心目中的乖孩子不是鬼,于是,鬼给人留下不良的印象。再加上故事里、影片里这样那样的厉鬼在人的潜意识里植下了恐怖的形象,即使不信鬼的人对鬼也不会有好感,能避则避,不曾见有人刻意去招惹鬼。
我的外祖父母移民自缅甸,当地的人深信学巫术时出差错的人会变成“尸罗蛮”鬼,白天里与常人无异,一到黄昏,他的头拖着肠子飞离身躯,四出吸食产妇及出生婴儿的血,所以妈妈要我们养成黄昏前把晾着的衣物收进屋里的习惯,尤其在家里有产妇坐蓐时,更不能大意。我的三姨妈是讲“尸罗蛮”鬼的高手,我们几个表姐妹都爱听她讲鬼,听后却又怕得不敢单独上洗手间。长大后,没有人再相信三姨妈讲的尸罗蛮鬼,也不再怕鬼。我活到这把年纪,从没曾见过“尸罗蛮”鬼,但是家族传下来,黄昏前收衣物的习惯却至今还照着做。
每一回我的儿子家添小成员,我都到他家帮忙媳妇做家务。媳妇注意到我无论多忙,都会在黄昏前放下手上的工作,把晾在屋外的衣物收进屋里。她好奇地问,我也把搜自记忆的故事告诉她。直肠直肚的媳妇说缅甸离澳洲太远,“尸罗蛮”飞不过大海洋,叫我别怕。其实我收衣只是习惯,并不相信真会有“尸罗蛮”鬼来吸媳妇及孙女的血。
自从懂人事后,我不只不相信世上有“尸罗蛮”,不怕“尸罗蛮”,也不怕其他的鬼。从生活体验里,我倒是怕人比怕鬼多一些。一般人都相信走夜路才会遇到鬼,但是,手段比鬼还厉害的人不论白天黑夜,都会随心所欲出招,叫人防不胜防,那才叫人怕!此外,他们的名堂比鬼类多,忽而现人身,忽而现鬼相,我们没有火眼金睛,辨别不出他们何时是人,何时是鬼,中招是难避的事,能不怕吗?
在校中,我曾经因为已替学生编练习题,执意不肯采用市场上没法配合学生进度的作业本子,断人财路,遭人暗算。阴谋被我揭发后,我才从此免疫。那个敛财鬼转而显现菩萨心,说服辛苦了半天的老师早点回家休息,他自动请缨代她照顾为学会筹款的雪糕档。等到结账时,负责的老师发现款额不符,却苦于没有证据,才恨得咬牙切齿,从牙缝里迸出一个“鬼”字!
每年农历七月,我住的这一区举办盂兰盆胜会的地点就在我们公寓旁边的马路。酬神戏的歌台与我们的公寓只隔一道矮墙。歌台的音响震耳欲聋,女歌星挑逗性的谈话比音响更刺耳。有一个刮着狂风,暴雨倾盆而下的晚上,窗外音乐照样响,女歌星依然在唱。我心想这么大风雨不会有听众,女歌星拿了薪酬不能不对着冷空气唱,那种滋味肯定不好受,便从我家客厅的窗口往下看,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竟然有几个男士冒着狂风暴雨,撑着伞在听歌;台上那个穿着短得不能再短的近赤裸女歌星大概是感恩“顾曲周郎”冒雨捧场,唱完一首歌后,蹲下身与他们交流。只见台下的伞阵急急往前挪,个个争先恐后凑向台前,这一刻,哎呀呀,我看到了另一类的鬼!!!
-------------------寒梅

Monday, September 14, 2009

失言

言语是发自内心的声音,一个人讲话的内容映现出他的修养层次,也显示他在生活环境里所濡染的习惯。
心地慈悲的人满口妙香;心里充满怨怼的人一开口就是咒人的话;恶谑成性的人不是用促狭的话叫人难堪,便是用侮辱人的话践踏他人的尊严,所以,我们不难从一个人的言谈中鉴别他的人品。
养尊处优的贵妇在富裕的环境里浸染日久,平日谈话的内容不外是如何追时髦,怎样辨识名牌货,也进一步向彼此取经,学习如何为悦己者容,为占据 背后的男人的心猛啃争宠秘方。只要谈话内容没有伤害到别人,原是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因为习惯所使然,贵为部长的贵妇在开放外劳女佣的课题上,教女性国民如何在上床前喷香水、穿性感睡衣去挽住丈夫的心,就无惧外劳女佣威胁女主人的地位,这种只能与亲近的姐妹淘交换心得的话,公开地由掌管国家妇女、家庭与社会发展部的女部长嘴里流出来,那就贻笑大方,沦为国际笑柄。
槟城与南澳阿德雷特结为姐妹市最初那几年,两地的市政局每年轮流举办槟城周及阿德雷特周。那时槟城州议会有四名博士(PHD)级的议员。有一年,在阿德雷特举办槟城周的盛宴上,代表槟州出席的女议员致词时宣称槟州议会有四名“永久性脑残障人士”(Perpetual Head Damage),一时举座皆震撼。弄清楚后,当晚的贵宾,从当地议员至地方组织代表无不为那个失言以致丢尽槟州颜面的女士皱眉摇头。四名博士与那个不识大体的女议员属同一个政党,也许他们平日互相调侃惯了,博士们被冠以“永久性脑残障人士”不以为意,但是在代表国家的宴会上,竟然将这种不知轻重的幽默抬进大雅之堂,成何体统?分不清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美事被糟蹋成为糗事,这种议员对不起国家,也对不起为她的行程付费的纳税人!
我主持读者信箱12年,从读者申诉信中体会到他们被人加以侮辱性的外号时有多不甘。有人因为生活习惯、有的由于身体状态,也有人只为了父母取名不当而被人以谐音取笑。促狭取笑人的人耍耍嘴皮乐一阵子之后,没捞到什么益处;被损的一方则心灵深受创伤,真看不出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做法有何高明之处?曾经有个体态略嫌胖, 名叫朱翡玉的学生,被嘴尖舌利的大嘴巴老师用粤语发音,叫她“猪肥肉”(Ju Fei Yuk), 胖学生本来就对“肥”字敏感,却又奈何老师不得,觉得非常懊恼,同班同学也为她抱不平。毕竟年纪轻,脑筋转得快,她们集体创作,故意咬音不准,称呼那个爱车大炮,洋名叫做Sharon的老师为Cannon老师。那个老师平日常讥笑华校生咬音不准,这回学生顺势用咬音不准的称呼对她表示不敬,咎由自取,她只能瞪眼睛吹胡子,抱住伤口却不敢呼痛。
最近看到堂堂一州的掌舵人用不雅的字眼诠释敌对党的名称,有失身份的做法换来的是被人用不敬的举止与污言秽语回敬。自取其辱的反应没助他醒觉,连他身边的幕僚也视若无睹,听而不闻,才叫人彻底失望!翻开历史看,古来贤明的君主之所以贤明,多赖身边那把谏诤的声音。如果不能以人为镜,以史为镜,任由他一再失言,引致人民的反感,迟早会步上前朝的后尘,足为警惕!
人非圣贤,思维难免有走入岔路的时候,何况言谈受情绪影响,有谁敢说他从没失言过?只要肯静下心自我检讨一番,矫正偏差,知过肯改 ,会更受人敬重,愿以此与天下还能开口发言的人共勉。
-----------------------------------------寒梅

Wednesday, September 9, 2009

灵山就在我心中

“师徒两位僧人许下誓愿,要在佛诞日赶到灵山胜地朝拜佛祖。灵山路途遥远,他俩日夜兼程赶 路。在穿越沙漠时,徒弟不堪劳累而病倒了。为了实践对佛祖的誓愿,他们的行程并没有因此而停顿下来。先是由师父搀扶着徒弟走 ,随着徒弟的病情日益沉重,师父改而背着徒弟赶路,这一来,脚程越来越慢,行程就被耽误了。
眼看佛诞日已近,若依这样的进度赶路,必然来不及如期赶到灵山,病得奄奄一息的徒弟为免得拖累师父,央求师父丢下他,自己去赴约,
师父爱怜地看着徒弟,慈悲地开示道:‘朝圣是我们的誓愿,灵山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已上了路,灵山就在心中,佛祖就在眼前。只要我们在走,能走多远就走多远,佛祖是不会怪罪我们的。’”
我借这则听来的故事提示周日佛学班的学员做事该持有的态度。故事里,师父那席不离不弃的开示让学员很感动。由于故事的寓意是她们待人处事的圭臬,她们都听得恭敬谨慎。
人在懂事后都会对自己立下誓愿,做为生活的鹄的。 每个人的誓愿不同,加上各人的行事态度有差异,履行的方式就有很大的差距:执著的人坚持要在预定的时日内达成目标,万一遇上阻挠,慧黠的人选择抄捷径,只是,捷径上歧路多,难保不迷失;敦厚的人加紧脚步急起直追,结果追得心力交瘁,苦了自己,事情却未必办得圆满。
缺少恒心不重然诺的人遇上挫折,干脆放弃对誓愿的承担,任生命的轻舟随波逐流,一句‘事非得已’,就心安理得地卸下责任,自觉问心已无愧。人生路上没可能通畅无阻,不怕慢只怕站,一遇挫折便停下脚步,甭指望有达成誓愿的一天。
彻悟人生的人一经许下誓愿,只要自问已尽仁尽义在实践,心里就不再有挂碍,好比故事里的师徒两位僧人,只要一心一意为朝拜佛祖而尽力赶路,能不能及时赶到已不再是问题。愿力已圆满,是真正的问心无愧。
看到有人事业未竟便含恨而去,我们常感叹“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殊不知那只是用凡夫眼看成败。在世人眼里,功未成身先逝的确是不圆满的憾事,只不过,一再用伤感折磨自己,于人于事又有何益处?若能从故事里那位师父豁达的心胸看事物,“朝圣是誓愿,灵山是目标,已经上了路,灵山就在心中,佛祖就在眼前,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已经鞠躬尽瘁,无需再有憾,是多么超凡出俗,多么潇洒自如!
--------------------------------------寒梅

Wednesday, September 2, 2009

学佛与佛学

虽然忝为佛教徒,我与佛法的接触并不多,甚至还不曾有机缘上过一堂正规的佛法班,对佛教的认识全靠这里听一点,那里学一点,累积起来后加以融会贯通。佛学浩瀚无边,我有如在浩瀚大海洋里舀得一勺 而已。
在我退休前那几年,每年一次,受槟州佛教宏法会所邀,到车水路观音寺的宏法会会所讲演,听众都是邻近的居民,以上了年纪的老菩萨居多。他们常在我讲完后告诉我说师父讲的他们听不懂,我讲的他们都听得懂。我向他们分析说师父讲佛经,佛经比较深奥,所以他们听不懂;我讲的只是生活中的琐事,听起来就像在与邻居谈生活心得。基于那段因缘,我在受佛教组织邀请讲演时,总把生活琐事融入佛法,将佛法生活化,希望能普及各阶层的人。
我们的佛堂在每年农历七月,为期一个月的地藏法会期间,每逢星期六与星期日晚上,在诵经后都有一场佛法讲习,由成人佛学班的学员主讲。虽然我不是成人佛学班的学员,也没在读经班上课,但是从去年开始,佛法讲习名单上都有我的名。婉辞不掉,只好硬着头皮战战兢兢上阵。
师父慈悲,为了让像我这样资历浅的讲习者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并不硬性规定讲习题目。讲习者只需从《地藏菩萨本愿经》十三品当中选择一个主题。
七月初三第一场佛法讲习竟然是由我这个最不具资格的人挑头打先锋。我从生活实例讲布施,谈回向,再以学佛必需身体力行为总结。
交了差后压力顿减,一身轻松。谁知第二天到佛堂当义工时,竟然有同修向我反映我前一晚所讲的“三轮体空”不易施行。
受他人恩惠时,接受得理所当然;对人施一点小恩小惠却牢记心头是人性的弱点。“三轮体空”要我们做到施恩后心里不存着能施恩的我;不对受恩的人有所期冀、布施过后彻底忘了所布施的事物,确实是不容易做到,所以,三轮体空可说是要我们学习向自己的弱点挑战。难行能行,才会有成就感。
另一位同修对我在总结时与听众共勉的那句“一个佛学博士不如学佛一步”有很深的感触。佛经多以“信受奉行”为结束。信徒们诵经时朗朗上口,一生中念了千百回“信受奉行”,真正做到相信、接受,并切实地依照着经文的教诲去修行的人有多少?光有满肚子的佛学知识,如果没跟着佛陀的步伐,一步一脚印去实践,学佛成了幌子,成就就不大,这是大家该省思的地方。
只要是正信宗教,宣扬的都是引导人向上向善的教理。遗憾的是一般人念完经,就认为自己已尽了信徒的责任,有多少人真正把经文中的教法加以消化,化为养分,滋养身心,衍化成生活动力去推动社会的轮子利益众生?与珍贵的教诲擦肩而过,沧海遗珠,是暴殄天物,宁不可惜?
------------------------------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