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28, 2009

珍惜亲情

三个孩子各有抱负 ,看到我国的肤色政策,为了他们的前途,我从没要他们回国服务 ,只告诉他们 ,在我还走得动时 ,我会每一年去访他们 ,等到我能力不逮时 ,则改由他们回来看我 。
这种安排一直维持了近20年 ,直到我两次飞澳途中在机舱内昏倒 ,昏厥前全没征兆 ,我深怕若是在机场内不省人事 ,护照被人顺手牵羊,我就会沦为人球 回不了国 。从那时起 ,我对单独远行失去信心 。去年流年不利 ,健康大不如前 ,才改由孩子回来看我 。
年轻人处在事业的冲刺期 ,他们不像我闲云野鹤之身 ,可以在外国逗留两三个月 。这次,儿子在回国五天之后 ,便得赶回去上班 ;小女儿留下一个星期 ;大女儿则请了两个星期假 。他们来去匆匆 ,我非常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时日。这期间,我谢绝了钟灵中学先修班图书馆助理团筹委会邀请主讲一场文学讲座会 、理大佛学会邀请评审诗歌 (更明确的是我不懂得诗 ,根本帮不上忙 )及光华日报邀我参与针对黄洁冰被偷摄的社会课题的研讨会 。认识我的朋友都知道 ,每当孩子回到我的身边,我都会把其他琐事放在一边 ,他们会放过我 ,我很感激朋友的体贴 。
小女儿在1991年出国读书 ,经过18年,我早已习惯独居的生活 ,衣食住行都没问题 ,只是对子女的思念无日无之 ,那是物质生活所弥补不了的 。再先进的科技都没法提供子女所能给我的安全感及被娇宠的温馨感觉 。
记得有一年,我在儿子家与四妹通过电话谈家务事 ,媳妇在旁有所感触地对我说:“妈 ,一家人中要算您最苦 ,您在槟城时思念我们 ,在我们身边则挂念槟城的家人 。您三个子女分别住在不同的国度 ,所牵挂的对象不像我们那么单纯 。”她说的也是 ,娑婆八苦当中 ,最折磨我的是爱别离这一苦 。环境逼我与所爱的人天各一方,那种苦不是亲身体会过的人没法领会得到。饶是我能用工作填补心上的空虚,用宗教意识开解自己,每当身体不适时 ,自怜的感觉仍悄悄爬上心头 。唯一能自我排遣的是把与子女年龄相若的年青人当子女一般看待,也用爱怜的眼光看幼童 。四楼及底楼邻居的小孩 ,还有我在周日佛学班儿童班的学生都像我的孙子 ,即使在他们淘气时 ,在我的眼中 ,他们仍然是那么可爱 。
孩子在身边的感觉真好,这是我的亲身体验,我愿把这种感受献给不懂珍惜亲情的父母 !
--------------------------------寒梅

Tuesday, February 24, 2009

时光倒流
三个孩子果然守诺 ,如期回到空巢 。
二月六日,我一天跑三趟机场 ,行色匆匆 ,却忙得很快乐,也很兴奋。
三兄妹见面,他们童年时惯用的手势与眼神重现。一个外人听不懂的哼声 ,一个旁人看不明白的手势与眼神 ,都足以表达他们要对彼此说的话 。我的儿子和他的小妹妹一见面 ,总不忘来个女皇式的见面礼 (Queen ‘s salute )----她哥哥对着她,拢着指头,竖起手掌 放在耳际朝她扇一扇 ,再来个促狭的笑声。从小,她哥哥就一直用这个手势逗她 。如今他俩都已老大不小了,犹不忘用这招手势打招呼 。看在外人眼里,四十出头的医生与三十多岁的外资公司的高级经理竟然用这种动作表情达意,未免幼稚可笑, 但是,我这个老妈妈却只觉得窝心 ,仿佛时光已倒流 ,我们又回到往昔的生活。

由于他们回国停留的日子不长 ,加以每天傍晚还得腾出时间出席姨妈舅父的晚宴 ,他们每天不得不马不停蹄地帮我清理储藏室 。一个个尘封的纸箱满满载着尘封的记忆 。每打开一个纸箱 ,都引起一连串的感慨 、惊喜与喟叹 。装着先夫遗物的纸箱最叫我伤感 。翻看着来自各方的唁函 、讣闻及殡葬剪报 ,还有我为他编的生平记录和追悼文 ,我不由得 泫然欲泣 ,孩子们也神色凝重 。
他们的童年回忆随着一个个打开的纸箱再活现眼前 。童年的糗事成为彼此调侃的话题 。儿时频频惹祸的大女儿顿时成为兄妹取笑的对象 。当年我家客厅里摆放着一个火车型的酒瓶 ,火车后座载着六个酒杯。大女儿小时好动又鲁莽 ,她不知什么时候打破了三个杯子 ,竟自作聪明 ,拿玩具小动物填在空座上 ,唱着Old Mcdonald had a Farm ,说是 Old Mcdonald 用火车载酒 ,也载着鸡羊和小猪回农场。长大后,她是我的好帮手 ,只是偶尔会越帮越忙 。有一个新年前 ,她自动请缨要帮我清理厅里的摆设 。那是件棘手的工作:木器得抹油; 瓷器得用水洗 ;银器用牙膏擦 ;铜器则用Autosol 擦 。她竟然用Autosol把我们旅游日本时买的镀金12生肖小圆碟上的金箔擦掉了 。如今看到失色的12生肖小圆碟,她不等哥哥笑她摆乌龙 ,先自诩自己年纪小小便自动自发帮做家务 ,是个勤力的人。她说的也是 ,什么事都不做的人肯定不会出差错,你能说她讲错了吗 ?
我的儿子从箱子里拿出他出世时的成长记录 。那本有家族相片(family tree )、他一岁前的生活照 、出生时盖的手和脚掌印 、他的第一绺头发以及第一次的生日会记录,他珍惜得不得了,连忙收进他的行李箱 ,准备 带回澳洲 。
用了三天时间 ,才把近20个箱子过滤 、清理,把有纪念性的物件装箱再收回储藏室,其他的则送给馨阳残障中心 。唯一收不回也送不走的是我心头上的那股复杂的感受。
我虽然每年轮流与孩子们相聚 ,但是一家四口团聚的机会却不多 。我们都非常珍惜这一次的聚首 ,每晚不谈到睁不开眼 ,谁都不肯进房睡 。只要哪一个孩子提到他们怀念的食物 ,我们马上开车去大快朵颐 。记得孩子们小时候 ,每次出门吃饭 ,他们会各持己见,如今口味仿佛都划一了, 很明显的是他们在互相迁就 、包容。亲子分离虽然是生活上的缺陷 ,难得的相聚却让天各一方的人感情靠得更拢 ,彼此更懂得珍惜。只要能转个念头 ,从这个角度看人生,世界上的事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幸与不幸。
------------------------寒梅

Thursday, February 12, 2009

忌讳


带一对满脸惶恐的夫妇到海会塔向负责人询求解惑 ,一路上,那位神色焦虑的妇人说她的家姑在家翁往生时 ,便已在海会塔订下两个位 ,老人家也预先为自己买好骨灰瓮 。这些年来 ,她一直把瓮带在身边 ,收放在小儿子家里。如今老人家病重了 ,她的小叔竟然把瓮推出门 ,让她夫妇俩不知如何处置 。
一般人顾忌死亡 ,连带对与死亡有牵连的物件也有所忌讳:有人在喜庆日里忌谈 “ 死 ”或与死谐音的字眼 ;有人路过遇到灵车 ,深恐触霉头 ,连连对着灵车吐口水 ,想借此把霉气吐掉。除了旁门左道的教派在家里用微型棺材当摆设 ,祈求升官 (棺的谐音 )发财 (材的谐音 )之外 ,一般华人对棺材都有忌讳 。如今 ,随着盛行火葬,有人对还没装骨灰的骨灰瓮也有所顾忌 。
别人的家事我不便插嘴 ,只借出耳朵,让她把心里的恐慌都抖光之后 ,安慰她说 :当年先夫往生时 ,我和大弟到棺材店接洽殡仪事宜及选购棺木 。我俩都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办丧事的生手 ,什么都不懂。当有人递过一支铅笔 ,叫我在选好的棺木上写名做记号时 ,我没问清楚 便照指示草草签个名。
待要入殓时 ,我发现送来的棺木已髹上一层透明的油漆,我的签名赫然就在油漆下 。事情显得有点突兀 ,只是 ,名是自己签的,要怪也只能怪自己鲁莽 ,何况当时我只恨不能随他而去 ,对死亡并不觉得恐惧 ,所以我没出声 ,盖上棺 后,也没人发现这件事 。事隔24年,我并不曾因为名字已被钉在棺木而出任何差错 。我借着段真人真事劝她放宽心 。看到他俩用惊奇的眼光看着我 ,我还调皮地对他们说 :“也许是24年前用名字陪葬,阎罗王看到我早已报到 ,所以不再来找我了 。”我的歪理怪论逗得那对愁眉深锁的夫妇扑哧一笑 。我不知道他俩会不会因此而不再心有挂碍 ,但是,至少在他俩笑的那一刻 ,紧蹙的眉头已松开了 。
为了让我俩骨灰座的碑碣用料相同 ,我当年为先夫买碑石时买了双座 ,切开后 ,有人告诉我切切要用红布包裹留待我身后用的那一片 才不会折寿。当时我不但要理家务 、教书 ,每天早上还得到先夫的会计公司坐镇 ,为一团乱麻似的业务烦恼 ,我没时间也没心情理会那块石碑 。从石碑店拿回来,用旧报纸包着的石碑至今仍然用旧报纸包着 。
妈妈去世时 ,我们同样为父母买下双座碑碣。办完妈妈的丧事后 ,爸爸叫我去买红布包留给他的碑石 。待我腾得出时间买来红布时 ,爸爸说他早已叫四妹替他买了也已包好了 。爸爸急不及待买红布包碑石,只因他生怕不依俗用红布挡煞会带来不幸 ,他没看出 妈妈在先夫过世12年后才往生 ,那12年内 ,我无灾无难 ,为没有根据的习俗而忐忑不安过日子 ,只是自寻烦恼而已 。
信佛之后 ,我相信世间一切随因缘生 ,随因缘灭,即使生死大事也已置之度外 。少了挂碍 ,我过得更逍遥自在,愿以自己的际遇消除世人生活中不必要的恐惧 。
-----------------寒梅

Thursday, February 5, 2009

误人误事的人生观

拜新科技之赐 ,现代的人大都舍弃贺年片 ,改用发短讯或通过电邮向亲友拜年 。不再有现成的贺词 ,不屑随俗的人自创别出心裁的颂词 :有的发人深省 ,有的新颖逗笑 ;掌握力强的人创意十足 ,设计出图文并茂的画面 ,叫人读了发出会心的微笑 ;也有人直截了当 ,把收到的贺词加以转送 ,省时又省力 。
新年里 ,我收到的贺年短讯当中 ,有一则祝我 “位高权重责任轻 ,钱多事少离家近 ,每天睡到自然醒 ,工资数到手抽筋 ,奖金多到车来运 ,别人加班你加薪 ,办事处处顺 ,生活步步高 ,彩票期期中 ,好运天天交 ,家中出黄金 ,墙上长钞票 ”,洋洋洒洒72个字 ,载着12则妙想天开的愿望 。
一心期待能位高权重责任轻 的人必然好高骛远 、妄想坐享其成 ,做事肯定欠缺敬业乐业的诚意 ,是叫上司头痛的人物 。这种负面人生观是成功的绊脚石 ,会拖垮社会风气 。
新年前 ,我在超级市场遇到一位过年后就将从杏坛退下的旧同事 。与她同事时 ,她是校中的辅导老师 ,我那时是训导主任 。我们俩视情况所需 ,交替着扮演观世音及韦驮菩萨的角色 。工作上必需携手合作 ,我们俩的交情很投契 。后来她被调升为小学校长 ,我退休后两人就少再见面 。久别重逢 ,她拉着我絮絮数说她校中的怪现象 。从怕累而跷起二郎腿坐着教课的年轻教师直说到主任级人马为了省麻烦 ,竟然限制学生参加校际学术比赛时 ,必须在第一回合便鸣金收兵退下阵 。她退休在即 ,向我发牢骚 ,只在透一透胸中的闷气 ,我只需借出耳朵 ,什么都不必说 。
其实 ,她所说的那两种怪现象我早已见怪不怪 。在她调离校后 ,校中来了一位戴着桂冠的华文主任 ,教学态度敷衍塞责 ,为了减少带学生出席参赛的次数 ,她不许校队在校际比赛中过关 。她手持镀金文凭 ,捧着的是铁饭碗 ,校长奈何她不得 。光看表面 ,她看似占了便宜 ,实际上却是事业上的败笔 。当校中副校长及下午班主任的职位有空缺时 ,那位只求位高权重责任轻的华文主任虽然论学历绰绰有余 ,却因服务纪录不堪而失之交臂 。镀金文凭没法慑众,她的德性招来校中同事与学生不屑的眼光 。她不知检讨自己的工作态度 ,一直认为自己怀才不遇 ,吞不下那口气而求去 。结果她就像周游列国的失意人 ,从多间华校直转到英校 ,至今仍找不到具慧眼赏识她的伯乐 。
旁观者清 ,我看得出那位有才华的老师败在错误的人生观 ,所以对那句具误导性的祝词有高度警觉 ,希望能以身受其害的真人真事警戒来者 。
---------------寒梅

Thursday, January 29, 2009

痴与贪

朋友送我一本好书 《脑医生的大帽子》 。作者台湾林口长庚医院的顾问医师朱乃欣是位国际神经内科权威 。这位在退休前曾经是长庚医院荣誉副院长的神经内科权威用浅易的文字 ,深入浅出地 写出他二十多年来行医时所见所感 ,让读者沉浸在他与病人互动中带出来的人情味里 ,不自觉地吸取了外行人所难懂的医学常识 。才翻阅几篇 ,我就开始喜欢上这本用感性的笔调诠释理性的专门知识的书 。
从书后的内页里 ,看到朱医师另有两本著作 《认识脑 保健脑 开发脑 》及《医病更医心 》。我从书名中直觉地认定 《医病更医心 》会是另一本感性的好书 。
那天 ,趁着上书局之便 ,我试着去找 。谁知逛了两间书局 ,都找不到我所要的书 ,却让我在逐个书架间寻寻觅觅时 ,选购了七本心灵辅导的好书 。把装满两个袋子 ,沉甸甸的书拿回家 ,我的心再一次为自己至今仍改不了痴与贪的老毛病而懊恼 。
随着年龄增长 ,视力退化 ,我只要多看几页书 ,便觉得眼睛干涩 。情况严重时 ,还会感到眼球又痒又痛 。长时间看书 就必需间中停下 ,闭目养神一会儿 或借助眼药水 (Lubricant Eye Drop )润泽眼球 才能继续看下去 。每天的报纸 ,因为字体小 ,读起来费神 ,只好这样停停看看 ,却往往只读了四分之一 ,便已感到很吃力 。所以 ,我常常为了要看的文字太多 ,能看的文字太少而沮丧 。只是 ,明知如此 ,只要一看到好书 ,我就忘了自己 ,情不自禁把书 买下来 ,待拿回家后 ,觉察到眼力不胜 ,家里的空间也容纳不下 ,才一次复一次地为自己那份痴与贪而苦恼不已 。
佛教徒慎戒贪嗔痴三毒 。我虽常常警惕自己要远离三毒 , 却仍不免因积习难改 ,依然因痴生贪念 ,以致深受二毒折磨 。一般人谈到贪 ,很自然地想到贪恋名与利 ;讲到痴 ,最先浮上脑海的是对感情的痴迷 ,殊不知那只是狭义的演绎 。只要对人或物 ,甚至对一种信念有所迷恋 、执著 ,便会堕入痴的溪壑 。对任何事物因过度爱好 而难以舍弃 ,就难免因痴迷而生贪欲 。任由这种念头久缠成为习惯后 ,便难以自拔 ,心湖脑海因着痴与贪的污染 ,就再也清净不了 。
我买不到心中想要的书而若有所失 ;买到七本爱不释手的书 ,却又因力不从心而有所遗憾 ,像这样 ,求而不得 ,心中固然苦 ;得到后遇上困扰 ,心里仍然不舒畅 ,心为 “行”役 ,这就是凡夫的苦 ,也是修行路上的障碍 。
------------寒梅

Friday, January 23, 2009

五味杂陈的一年

送鼠迎牛 ,回首戊子年那365天里 ,我的日子充满许多大变动 ,是前所未有的复杂 。心头甜酸苦辣杂凑 ,令我唏嘘不已 。
去年这个时刻 ,我最牵肠挂肚 。一听说媳妇的预产期落在农历新年之前十天 ,我不经思虑 , 便答应到时会到儿子家帮她 。小女儿听说我将在澳洲过农历新年 ,在电话里问我那她新年要在哪里过 ?她的问话令我无从作答 ,眼泪却不听使唤 ,夺眶而出 。
我家人丁不多 ,一个妈妈三个子女 ,四个人天南地北分别住在四个地方 。新年期间 ,如果我身在澳洲 ,小女儿没理由巴巴地跑回槟城守着我那空洞洞的家 。每逢一连多天公假 ,吉隆坡的居民都回乡 ,要她单独留下孤零零过年 ,滋味也不好受 。年假只有三天 ,她不可能到英国姐姐的家或到澳洲哥哥的家与我团聚 。顾得了女儿便帮不了儿子媳妇 ,叫我这个妈妈左右为难 。
我的小女儿在事业上是女强人 ;在公司里是上司的得力助手 ,但是一回到家里 ,她的身份是 “ 小女儿 ”,天塌下来有妈妈撑着 ,她常说那是家里老幺的特权 。兄姐疼她 、宠她 ,总不忍她受委屈 。当他们知道她的困境 ,姐姐说会请假回来陪她过年 ;我儿子则说他会在婴儿出世时请事假 ,让我过了年才到澳洲去 。结果 ,她姐姐果然请假回国 ,我们母女三人过个温馨的新年 。只是 ,我的媳妇有偏头痛 ,睡觉时又超警醒 ,稍有吵声 ,她便被吵醒 ,我只怕两个孙女会影响她们妈妈坐褥期间休息 ,心里不免有牵挂 。
八妹在这时被诊断患上乳癌 。身为资深护士长 ,她竟然没觉察到身体的异状 ,难怪医生的判断叫她一时难以接受 。哀伤 、忧虑 ,惊慌失措 ,她激动得不能自持 ,在电话里泣不成声 ,叫万里外的大姐也乱了手脚 。
八妹为人乐观 ,性格爽朗 ,人缘很好 ,是同事间的开心果 ,与妹夫同是教会里的活跃分子 。基于这层人事关系 ,她这次动手术占了老大的便宜 :医院的肿瘤权威特地赶在出国开会之前为她动手术 ;留院期间 ,同事都悉心照料 ;还有八妹夫及四妹在旁 无微不至地照护 ,教友们也给她加油打气 。她手术后的护理做得好 ,连医生也为她庆幸 。我在二月间去探访她 ,只见她精神焕然 ,气色比我还好 。看到她康复得快 ,我才放下心头大石 。
我在五月底因肾脏感染 入院治疗 ,九月又为了心跳超速 ,一年内三度进医 院,创了我这一生住院留医的纪录 。佛教徒视病痛为消业障 ,我则从三次患病中体会到亲情友情的可贵 ,心生感恩而有满满的幸福感 。
为菩提中学筹募建校基金而出版 《萤火虫启示录 》,让我有机会与旧日的同事及学生再见面 ,也领会到社会人士对华教的热忱 。读者的反应是一股无形却有力的推动力 ,鼓舞着我再接再厉地把生活的点滴化为文字 ,用以报答所有热心支持我的朋友 。
短短一年内 ,我有如坐上波浪车 ,有时冲下谷底 ,有时攀上高峰 。庆幸的是在逆境中都能安然渡过。回首过去 ,寄望未来 ,但愿明年会更好 !
------------------寒梅

Friday, January 16, 2009

幺妹

今年圣诞节 ,我们的家最热闹 。幺妹一家及侄女从悉尼回国 ;侄儿趁着带侄媳妇回吉隆坡探他岳母的病 ,偕两个女儿从阿德雷特回来 ;幺弟全家和我的小女儿也从吉隆坡回槟度假 。
圣诞节那天 ,我们在祖屋大团圆 ,气氛非常融洽 。接下来 ,姨妈舅父轮流宴请 ,叫大家有疲于奔命 、吃不消的感觉 。
幺妹自1991年毕业后远嫁澳洲 ,十多年来 ,只回国探亲三次 。前两次是在妈妈和爸爸病重时回来探病 ,那时大家心情沉重 ,完全体会不到久别重逢的喜悦 。这一次可不同 ,叙旧 、分享、展望融于一炉 ,我们畅谈得忘了时刻 。分 别为15 、13 及11岁的外甥女对大马的人和物都感到好奇 ;大马这边的表姐妹对远道而来的三个女孩也同样有一分好奇 。毕竟是年轻人 ,只消两天 ,她们便由初见面的腼腆转为熟稔 。
幺妹修的是建筑工程和绘测系 。当年 ,她以优越成绩毕业时 ,适逢澳洲经济不景气 ,建筑业一蹶不振 ,她只以义工身份参与维修阿德雷特的多座古迹 ,一直做到她有了孩子 才退下 ,在家里当全职家庭主妇 。
妹夫虽是澳洲人 ,却有着浓厚的亚洲人的传统观念 。他 不在乎太太有没有做工赚钱 ,只知道自己是一家之主 ,有挑起养家的责任 。出身律师世家 ,又是家里的独子 ,他不屑沾祖荫 ,从默默无闻的小律师做到今日拥有自己的律师楼 。
三个甥女都聪明可爱 ,书读得好 ,对新科技掌握力强 。去年年初 ,我到阿德雷特儿子家时 ,趁便到悉尼探望动过手术不久的八妹 。到悉尼的第二天 ,我们到幺妹家采芒果 ,四妹挥舞着扫把清除枝叶间的蜘蛛网 ,大甥女悄悄用照相机捕捉四姨的 “扫把功夫 ”。当天晚宴时 ,两个外甥女各拿起叉子叉着烤鹌鹑的头 ,学着掌中班的角色在比划 ,她们的大姐把镜头拍下来 。饭后回到幺妹的家 ,三姐妹趁着我们在客厅谈话 ,躲在房里剪接那一天摄录的镜头 ,配上三人的生活录影 ,制成 《 功夫 》CD 短片送给阿姨们 。片里有四姨的扫把功夫 、鹌鹑迎客功夫 及三姐妹澳洲版武术功夫 ,还编上诙谐对白 ,非常逗趣 。
在幺妹的熏陶之下 ,三姐妹都喜爱阅读 ,尤其景仰写作人 。知道我出版过好多本书 ,她们虽看不懂中文书籍 ,仍然表达无限敬意,对中文打字更有超强好奇 ,认为中国字结构复杂 ,中文打字机必然超大型 ,出国之前 ,已和妈妈讲好 一定要到我家看我打中文稿 。在我家 ,她们不但见识了中文打字 ,也对我的书桌有浓厚兴趣 。在我家取景拍照时 ,妹夫和他的大女儿慎重其事地拍摄我家那张 “六本书的产地 ”。
幺妹一家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她守教义服侍丈夫 ,礼待翁姑 ,也给女儿灌输正确的宗教 、道德观念 ,陪女儿成长 。小女儿小时 ,她每天送女儿上学后 ,留在校中当义工 。如今 ,女儿大了 ,她报名修读法律 ,日子过得很充实 。幺妹在阿德雷特念两年中学 ,六年大学 ,花了妈妈不少教育费 ,她却不曾从专业资格中赚过一分一毫 ,是妈妈常说的“蚀本生意 ” ,其实并不然 ,看她把三个女儿调教得如此有教养 ,也让妹夫无后顾之忧 ,是他成功的背后推手 ,她是个出色的贤妻良母 ,是好多职业女性所远比不上的 成功女人 !
-------------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