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15, 2019

轻轻松松做个学佛人--嗔火能烧功德林


社会越进步,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激烈,为了胜人一筹,忍让的心日渐消失。只要牵连利害关系,报复的火头处处燃烧。你做初一,我报以十五,于是,无休无止的报复,制造出更多的仇恨。

有则故事说有个男人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借口,要娶姨太太替他传宗接代。姨太太替他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孩子的妈母凭子贵,丈夫对她加倍宠爱,冷落了大老婆。

大老婆的心里又酸,又苦,又恨,就像一把火在烧。但是,家里靠这孩子传香火, 大老婆被逼对小孩子表现得很疼爱的样子。心魔却不时煽动她拔除眼中钉。只是,孩子的妈防范得很严密,她一直没法下手。  

    一天大老婆趁着姨太太不在,拔下头发上的金钗,狠狠刺进小男的头顶。小男孩惨叫一声,就失去了生命。

    活活泼泼、无病无痛的孩子一命呜呼了。姨太太虽然怀疑是大老婆下的手,但是无凭无据,没话好说,只能终日以泪洗脸。心痛 、 积怨 、 忧郁 、无助之下,姨太太终于病倒了。

    孩子死了,丈夫不再把姨太太捧在手心里疼;大老婆见姨太太不再有靠山、 失宠 、病了,对她不再顾忌。语言间对她冷嘲热讽,露出庐山真面目。

    姨太太从她的话中确定孩子是她害死的,又气又恨又无奈,终于带着怨恨死了。

    这时候,大老婆竟然怀孕了。 她夺回丈夫的爱拔除了眼中钉如愿地有自己的孩子!虽然她用毒招害了两条命,但是,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对姨太太的报复,她觉得自己并没做错。

    怀胎十月,大老婆生了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儿,她夫妻俩寄望小女孩会带个弟弟来,所以对小女儿万般宠爱。一家人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大老婆天天笑嘻嘻。

小女孩两岁时,无病无痛就死了。大老婆失去孩子,心痛得有如从天堂掉到地狱。

   接下来,大老婆接连怀了五次孕。怪的是每一胎都生下活泼可爱的孩子而每个孩子都在两岁时,无缘无故死去。大老婆一连失去六个孩子,她天天以泪洗脸,憔悴得不成人形。

一天大老婆遇到一位比丘尼。比丘尼问她可记得丈夫的姨太太?事情已过去多年,比丘尼为什么会知道她的丈夫有个姨太太?大老婆心里有鬼,她听了浑身不自在。       

比丘尼又问她两岁的男孩为什么无病无痛死去?那个男孩是她杀的,心里有鬼,她怕得发抖。经过一番心灵的挣扎,大老婆终于供出罪行。她请求比丘尼帮她化解。                                                              比丘尼告诉她,那6个两岁就无缘无故死去的孩子都是姨太太的冤魂来投胎,要她尝尝失去孩子的痛苦。                         

  为了化解这场纠缠不请的仇恨, 比丘尼建议她去超度姨太太,解开她心中的结。大老婆准备了超度法会的用物,向寺庙的路上,遇到一条毒蛇,张开血盆大口要咬大老婆。

  这时,比丘尼刚好赶来,她对毒蛇开示道:她害了你一次,你已经报复6次。你应该满足了吧!她已经悔过了,正要到寺庙超度你,难道你为了纠结心中的仇恨宁可生生世世留在畜生道受苦吗?

  贪、嗔、痴是扳倒众生的三毒。贪和痴伤害到自己;嗔不但伤害了自己,也加害别人。

  唐朝寒山子说: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我们平日所累积的功德,就是像一片树林。不论你积的功德有有多大 ,林子有多深,一旦不能控制心中嗔恚的怒火,都会把树林烧光 --- 你就前功尽弃了!    我们常常说:人死后,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如果为发泄怒气,让怒火把辛辛苦苦累积的善业、往生资粮都烧光了,那时就是万般带不去,也没有善业可以随身了!                  

  华严经也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意思是:我们的前生今世做过很多好事,也做过很多坏事。如果今生的生活里恶念一生出来,过去生所造的恶业都会引发出来,这些恶业就叫百万障门开。        

  百万障门也说成是八万四千,那只代表很多”“不可胜数的代词并不限于八万四千种错事。总结来说:只要生起对他人仇恨忿怒的心,过去生所造的恶业就会滋生起来。善业被烧光,恶业在滋生,这把怒火惹的祸可不小啊!.每个人一生的际遇不同,我们未必会成为故事的角色人物,但是,听故事,从别人的人生经验中学习,人生路上可以省下好多时间。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切从心起,一切从心灭。把嗔念放下,心头怒火才能熄灭,你才能轻轻松松做个快乐的学佛人!



--------------------------------------------------------------------------------------------------


Wednesday, January 2, 2019

轻轻松松做个学佛人--玛丽亚观音与观音玛利亚


        有一年,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先生到日本旅游,他在长崎(Nagasaki)一座外观像寺庙的教堂看到一尊很庄严的雕像。雕像的衣着装扮是观世音菩萨,手中还抱着婴孩,因为雕像的五官是西方人的脸孔,绝不像传统的观世音菩萨,那会是何方神圣哪?

        林先生好奇地请教教堂的负责人。教堂的负责人说那是观音玛利亚。林清玄先生只知道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成就了32种应身,加上千手千眼本尊形象,共有33种形象,当中有送子观音、白衣观音、鱼篮观音、滴水观音……却从没听过观音玛丽亚。

        在他的追问之下,教堂负责人说出观音玛丽亚的动人史实:事情发生在公元1603年至1867年的江户时代。那是日本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年代,由日本战国三英杰之一的德川家康所创立。

        德川家康发现西班牙人带到日本的教会有威胁性,于是,在他统治的那264年里,采取锁国政策,将天主教制定为邪教,严限全国人必须信佛教。信外道的人下场很惨:不是被判下狱;就是流放边疆。

        他们判断宗教的方法是把耶稣或圣母玛利亚的雕像放在地上,命令老百姓朝雕像吐口水或用脚踩踏。虔诚的信徒宁可被判刑或流放边疆,也不肯向他们尊敬的圣像吐口水或用脚践踏。

        神父看到这么多信徒悲惨的遭遇,心里很焦虑、担忧,向主耶稣祷告。结果,观世音菩萨来托梦,指示神父做个具有圣母玛利亚脸型,身上穿着却是观世音菩萨衣着的雕像,称呼为观音玛利亚。祈祷时把圣像当圣母玛利亚;日本军官来抓时,说是在拜观世音菩萨。日本军官不敢命令百姓向观音菩萨的圣像吐口水或践踏。这尊圣像救了成千上万个日本天主教徒的命。

        如今,日本早已没有宗教的仇恨,但是,日本人对这尊圣像仍然心存感恩,供奉在佛寺里的,称为玛丽亚观音;供奉在天主教堂里的,称为观音玛利亚。

        这件史实显现观世音菩萨的智慧,菩萨的应身中有手中抱着婴儿的送子观音,符合圣母玛利亚手抱耶稣的圣像,日本军官不会起疑,也就不来为难信徒。

        这件史实也显现观音菩萨无我大爱的精神,接受供养、礼拜时是圣母玛利亚;受日本军官干扰质问时,自己承担起来。这是恶时向自己;好事予他人的菩萨心性。

        观世音菩萨无私地对天主教徒伸出援手,不正告诉我们正信宗教无疆界?试想想,如果全世界只有一种宗教,这世界会有多单调?就像全天下只有玫瑰花,玫瑰花就不再稀罕与珍贵,五彩缤纷的世界需靠五彩缤纷的花朵点缀!

Wednesday, December 26, 2018

轻轻松松做个学佛人--佛桌上的花朵


        有人认为浪子回头金不换,只因为浪子行为轻薄、放荡不羁,这种饱经染缸浸淫的人,一旦真心悔过,立志不再重犯违反习俗惯例与道德的行为,也熟知回避的门路,必然比初涉茅庐的人更懂得自持。面临判断是非时,更能拿捏精准。

        却也有人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本性与生俱来,内在的人格、习性与价值观在生长环境熏陶之下,更为巩固,千江水也难以彻底洗得无痕。只要诱惑当前,劣根性就会死灰复燃,趁虚张牙舞爪,牛牵到北京还是牛,那种根性不是一朝一暮能根除。

        有则故事说,在一个深夜里,一个在红尘里放浪形骸的风流浪子蓦然回首。往事如电影,一幕幕在他的脑海里历历映现。他回忆起20年前自己还是个小沙弥时,如何受到恩师寄以重望,深得方丈器重,一心栽培他,希望他日能成为佛门龙象,传方丈的衣钵。

        谁知后来小和尚动了凡心,不告而别,在红尘里迷失,在花街柳巷里浪荡。浑浑噩噩20载,浪子在月光如水的夜里猛然醒觉,深深忏悔以往之不谏,连夜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回寺庙,跪在方丈面前求忏悔,要求重入佛门。

         期望越殷切,失望相应越重,方丈不能谅解辜负他重托的徒弟,更厌恶他这些年来的放荡行为,对他摇头说:“你罪孽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祖饶恕你,”说着方丈信手指着供桌,说:“除非桌子开花!”

        方丈语气坚决,不会是戏言。供桌是木制的,没有生命,如何能开花?浪子回头不见岸,非常失望,只能抱憾连夜离去。

        第二天早上,方丈踏入佛堂,不由得怔住了:供桌在一夜里竟然开满了一大簇一大簇各种颜色的花,而且每一朵花都芬芳逼人。佛堂里没有风,盛开的花却在空气中招展。看到这不平凡的一幕,方丈瞬间大彻大悟,急忙赶下山去寻回浪子。只是,一切已太迟了!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堕迷津,茫茫人海,要到哪去找啊?

        供桌上的花朵只开放一天就凋零了。当天晚上,老方丈也圆寂了。

        方丈留下的遗言是:

                                         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

                                         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就像佛桌上的花朵。

                                         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而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

       爱之深,责之切,对于辜负他的徒弟那20年来严重违背出家人的行为,方丈痛心疾首是必然的反应。从另一个角度看,徒弟能提起勇气,千里迢迢赶回寺庙向方丈求忏悔,足以证明他悔改的诚意。面对如此一个“罪孽深重,必堕阿鼻地狱”的徒弟,要取得双赢的结局,关键在于方丈采取什么对策?

        古人教我们以“夫人之生也,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小沙弥再聪明伶俐,再具慧根,毕竟还是凡夫,难免因环境的诱惑而行差踏错,那是“人之生也,孰无过?”

        他明知犯佛门清规,难逃一顿严责,却仍然提起勇气去面对,还漏夜赶路,务求第一时间赶回寺庙向恩师求忏悔,那是“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方丈一时被怒火遮眼,眼里只见徒弟的恶行,忽略了他真心转善的念头,毅然断绝了徒弟放下屠刀的门路,却也因而为自己多年的修持涂抹上黯淡色彩,是他一生的憾事。方丈用本身的历验教导后人善导迷途的人转入正途,足为世人汲取。

 

Thursday, December 20, 2018

轻轻松松做个学佛人--鬼影


        谈到鬼,一般人都会毛骨悚然,若再加上文字、图画、音响及电影绘声绘色地渲染营造气氛,则更叫人闻鬼丧胆。

        华人道教徒相信七月鬼门开,冥间的鬼都涌到人间。迷信的人晚间不敢出门,白天不敢上山下水,怕到荒山会遇到野鬼;到水中会被水鬼捉去做替身,遇到阴森森的环境,还没看到鬼影,早已全身鸡皮疙瘩。

        生性豁达的人会拍着胸膛说他做人光明磊落,说他没犯鬼;鬼不会犯他。吃过大亏的人说鬼并不可怕,有的人比鬼更可怕。

        中国有一本谈狐仙说鬼怪的短篇故事书《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在路边设个茶棚,招待过路的旅客。只要能提供故事题材,他就免费招待茶水。虽然书中故事多是谈鬼说怪,却都含有伦理道德寓意,富有教育价值。读者在阅读之前已知道是狐仙鬼怪的故事,狐仙鬼怪的影子早就潜藏在心中,读起来领会特别深。这种心灵投影的效果很显著。

        有一则有趣的故事讲的就是门内门外两个主角都被告知他们俩都会遇到鬼。鬼影在作祟,两人对鬼都有期待。结果,风吹草动,便一口咬定对方是鬼。不问青红皂白,为了给鬼下马威,抡起拳头,没头没脑地打。直到天亮了,看清对方,才发现摆了乌龙。

        故事说:在一座山上有一间古庙, 庙里有一间寮房闹鬼。庙里的常住师父不堪其扰,把寮房空着。有一天,有位远方来的师父要求挂单,寺庙里没有空房,又不想用闹鬼的寮房招待挂单的师父,只好老实告诉他唯一的空房闹鬼。山上荒僻,前不把村,后不着店,除了寺庙,实在找不到借宿的地方。挂单师父只求有个地方休息,再来应付鬼。他有了心理准备,熄了灯等鬼来,要先给鬼下马威,然后诵经超度它。

        过了不久,另一位师父也来寺庙要求挂单,知客僧招待他也住进那间闹鬼的寮房。一样地坦白告诉他寮房闹鬼,要他有心理准备。这位挂单师父不怕鬼,他自认有办法降伏鬼。

      这时,天色已渐渐黑了,第一位挂单师父在黑暗中静坐着等鬼现身,听到有人推门声,以为鬼来了。他先下手为强,用力顶住门,不让鬼进来,让鬼知道他的厉害。门外的师父推不开门,以为鬼在戏弄他。他不甘示弱,使尽力气拼命推。门里门外两位师父,一个使劲推;一个尽力顶,互不退让。

        拉锯到半夜,门外的师父终于把门推开,跨进房里。寮房里黑漆漆,两位师父都把对方当成鬼,扭住对方就打。整整打了半个晚上,天色亮了,看清对方,才发现原来是曾经在一起修学的同道,不由得又羞又愧。

        世间到底有没有鬼?鬼无形无影,捉摸不到,相信有鬼的人说有;不信有鬼的人说无;心中有鬼的人不管信不信有鬼,总觉得鬼影憧憧,越疑越怕越见鬼,可见鬼影的影响力比鬼更可怕!

        心怀叵测的人看穿人性的这种弱点,为了达到不良的目标,利用鬼影煽动,搅得人心惶惶。这时躲在鬼影后的奸徒借鬼的嘴发号施令,指使被鬼吓到失去理智的人,去达成他的不良企图。

        鬼影在亮光处没法隐形,两位师父在天色亮了,就看清楚扭打了整个晚上的并不是鬼,而是一起修行的同道,所以,只要心中常亮起一盏灯,心怀叵测的人就没办法耍弄鬼影的伎俩了。

        

Wednesday, December 12, 2018

轻轻松松做个学佛人--包容不完美,才能获得完美


        在一项《人生经营课程》中,参与者大多是年轻人。讲师举了一个很适合学员生活的话题。

        他说:有个老人看见一个年轻人在生活中寻寻觅觅,问他在找什么?”一片红霞顿时飞上年轻人的脸颊。他显得腼腆,结结巴巴地回答:我在寻找世界上最完美的女人。

老人好奇地追问:找到了吗?年轻人淡淡地摇头,回答道:我曾经找到过,不过,她却正在忙着寻找世界上最完美的男人。

    一则短短的故事,却有很深的人生涵义:你自以为自己完美了,必需找个完美的人才配得上你;殊不知在你认为完美的女人的眼里,有人比你更完美!她觉得你根本达不到她的水准,甚至有点看轻你,就像你看轻配不上你的水准的女孩一样----她正在寻找她认为完美的人!

        这情形一直追溯下去,每一个自以为完美而想要追求配合自己的人都会遇到劲敌,结果都铩羽而归。他们就像古代神话故事里的夸父,追逐着太阳,结果渴死在路上,始终追不到。

        夸父追不上太阳,寻求完美的人找不到完美的对象,到底完美的人在哪?“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世界上没有毫无缺点的东西,人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我在光华日报《大红花儿童周刊》主持《大手牵小手信箱》12年,不时接到读者来信,批评他们的朋友品行不好、贪小便宜、不自爱等等缺点,问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不是应该与这一类的朋友绝交?我回以世界上这么多人,你有缘与他认识,就该珍惜这缘分。我反问他用什么标准去评定自己是朱而别人是墨?每个人各有优点与缺点,就算你很优秀,别忘了强中自有强中手,当你被比你强的人舍弃、看轻时,你会难受吗?不肯包容别人的弱点,处处挑剔,这种人会落得很寂寞。

        有个在佛学院念书的学员对院中的训导极度不满。训导的话他听不进耳,也排斥训导的指示。明镜法师召见那个学员,想知道他对训导有何不满?明镜法师任由他滔滔不绝地讲了半个小时后,告诉他说:依我的观察,你是个黑白分明,而且嫉恶如仇,不能容忍一点小瑕疵的年轻人。那学员见明镜法师说出他的优点,不由得洋洋自得。谁知明镜法师向他指出:“这个世界是一半一半的。天一半;地一半、男一半;女一半、善一半;恶一半、清净一半;浊秽一半。尽管你以为自己很完美,实际上你拥有的只是一半,并不齐全。

        娑婆世界难得有100%完美,追求完美是好的工作态度,但是不必执着,也不必坚持非100%完美不可。能达到所愿,固然可喜;不能达到所设的目标,只要已尽力而为,便心安理得,生活就自在了。

Wednesday, December 5, 2018

轻轻松松做个学佛人---贪的故事


“贪瞋痴慢疑”五毒中,贪排在第一位,是人性最大的弱点,也是肇祸的罪魁祸首。

讲到贪,我们脑中第一个浮现的是贪财,其实,财、色、名、食、睡都是贪欲。有一则《吕洞宾点石成金》的故事,讲到吕洞宾下凡人间度化众生的事。

八仙当中,数吕洞宾最常下凡人间。有一天,他来到人间,看见一个小孩蹲在路边哭泣。一问之下,原来小孩家境贫穷,母亲生病,没钱就医,又急又忧,不知如何是好。

吕祖见世人连小孩都懂得孝养父母,心里很赞叹,有意帮他完成心愿。吕洞宾袋里虽然没钱,但是他有神通。他看到路旁有块大石头,用手指一点,石头顿时变成黄金。他把金块交给小孩,对他说:“Nah,把这块金子拿去变卖,就有钱带妈妈看医生,剩下的钱就用来改善家里的生活吧。”

谁知那个小孩连连摇手,不肯接受。吕祖见小孩不为黄金而动心,非常感动,心里想道:“啊哈!这小孩真了不起,不但有孝心,还很厚道,竟然不为这么大块的黄金动心,长大后必定是个仁人君子!”

他含笑劝小孩道:“小朋友,你家里不正在等钱用吗?这么大块的黄金可以卖很多钱,你一家人可用上一辈子也用不完,为什么你不要呢?”

小孩子两眼直瞪着吕洞宾的手指,说:“黄金再大块,都有用完的一天,有什么稀罕?我要的是您老人家那根手指头。有了能点石成金的手指头,我家世世代代享有不尽咧。”

吕祖看清小孩的真面目,大失所望,摇头叹息:“唉,世间的人真是贪心不足啊!说完,顿一顿脚,就失去踪影了。大块金子也化成石头,那小孩后悔地不断顿足痛哭。

古人造字,“贪”与“贫”外形相像。贪财的后果会贫穷。

故事里的小孩还算幸运,他只是打回原形。有些贪心的人落得身败名裂,甚至招致家破人亡。贪财的恶果听得多了,贪色的后果也很可怕。小则为女色争风吃醋而闹出命案;大如为美人而丧权辱国.

有则搞笑的小故事《吃人的老虎最可爱》,故事主角是一位仙人,收了两个徒弟。为了让两个徒弟成才,能修炼成仙,仙人教管得很严。从小就让他们与世间的不良习惯隔绝,尤其不让他们见到女色。

徒弟20岁了,一切都上轨道,仙人也很满意。最后一关就是要考验他们的道心。于是,仙人带两个徒弟到热闹的市区去。小徒弟看见街上有个婀娜多姿的窈窕女郎。那是他懂事以来从没见过的生物。小徒弟连忙扯一扯仙人的衣袖,指着她,问师父:“仙师,仙师,您快看,那是什么啊?”

仙人告诉他:“那是会吃人的老虎!”会吃人的老虎!!!那有多危险哪!!!”两个徒弟吓得站得远远的,只敢偷偷看,不敢靠近她。

兜了一整天,回到深山,仙人想知道两个徒弟对世俗生活的感受。问他们:“今天,你们看到了不少东西,你们觉得什么东西最可爱?”

两个徒弟不约而同地回答:“会吃人的老虎最可爱。”

仙人气得涨红了脸,大声斥责:“没出息的东西!”就把他们驱逐出门。

天生万物,本来就有雌雄的分别,不必大惊小怪。孔子尚且认为:“食色性也”,就是说异性相吸就像吃饭一样,本来就是万物的本性,只要不用畸形的眼光看它,见怪不怪,其怪自败。问题出在世人对异性的执着,才制造出许多悲剧。

信手拈来,中国历史上,为女色丧权辱国的就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事情发生在明朝末年,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为了抢回他心爱的歌妓陈圆圆,竟然打开山海关的城门,让清皇叔多尔衮带清兵占据中原,提早结束明朝。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从此沦为历史罪人。

另一个例子是《烽火戏诸侯》。主角周幽王是周朝第12代的君主。他为了宠爱褒姒,竟然废了皇后与太子。问题出在他想要“只见新人笑,不闻旧人哭”,但是他宠爱的新人褒姒却不肯笑。褒姒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进皇宫后就没露过笑容。周幽王为了要美人笑,想方设法,还悬赏黄金万两求引美人笑的良方。后来,虢石父献议用点烽火戏弄诸侯以博褒姒一笑。

周幽王被美色所迷,看不到烽火是诸侯保护君王的军事设备,只能在敌人打来时,就点了敌人来的方向的烽火,那个方向的诸侯就会带兵赶来保护君王。它绝不是取悦女人的工具,断断不能开玩笑。

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命令守烽火台的士兵点燃烽火。烽火一点,火焰冲天,诸侯们以为有敌人攻入皇宫,匆匆忙忙带了兵马赶来救驾。来到皇城,不见敌人的影子,只见周幽王和褒姒在台上饮酒作乐。褒姒见诸侯及他们带来的兵士们一路赶来的狼狈样,在发现被戏弄后的尴尬相,嫣然一笑。

周幽王见这一招有效,常常为叫褒姒笑时,就点烽火戏诸侯,因此种下祸根。

被废的王后的父亲见周幽王荒唐、昏愚,就联合西北夷族人出兵打伐。周幽王见申候带夷人打来,惊慌失措,连忙命令士兵点烽火召诸侯来救驾。各地诸侯见到烽火,以为皇上又在戏弄他们,都不来救。西周就这样在周幽王手中结束了。

中国历史,这一类的史实多得不能胜数。史书总把悲剧归罪在女人头上,怪女人是祸水。公平地分析史实,如果手握大权的男人有理智,能够分辨是非轻重,女人怎么有能力祸国殃民?追根究底,吴三桂与周幽王是败在对美色的执着:吴三桂执着于不愿让陈圆圆落入流寇李自成手中,竟然相信多尔衮入关只为助他夺回陈圆圆,最终引狼入室;周幽王在褒姒的笑容中迷失方向,送走祖宗的基业。拿他们做借镜,看得到贪色的恶果并不逊于贪财;做事保持正念,用理智才不会做出错误的决定。

Monday, November 26, 2018

轻轻松松做个学佛人----孤零零的狐狸


随着社会转型,几乎每个华人家庭都出现人口减少的现象。我们小时,每一家有5,6个孩子是常事,我家兄弟姐妹就有18个。无论是早餐或晚饭时间,饭厅里闹哄哄,非常热闹。不但有人与你分享今天的饭菜好不好吃,在校中遇到快乐或倒霉的事,也有人与你分享与分担。所以,那时从没发生过学生因为压力而患上忧郁症,更没有学生自杀这种事。

众生的习性是有快乐的事,希望有人与你分享这份喜乐;遇到不幸的事,也希望有个肩膀给你靠一靠,有对耳朵在听你吐露心里的郁闷。就算听你诉苦的人没法帮你解决难题,郁结在心头的苦闷在倾诉过后,情绪有个出口,人就显著地轻松多了。

现代人的物欲多,生活担子变重了,一般华人家庭有三个小孩,就算是大家庭了。通常的家庭只有一,两个小孩而已。家庭成员少,热闹不起来,亲子间的感情不亲昵;双薪家庭,亲子接触的时间不多,感情淡薄。父母对子女的感情生活,知道得不多,槟城就曾有个医务繁忙的医生,送儿子出国读书,给他最好的生活,自以为已经尽了好爸爸的责任。儿子跳楼自杀后,他才从儿子朋友口中知道儿子心中的苦闷—— 一切都太迟了!

    反过来,父母年纪大了,儿女觉得自己小时,父母只送他们到安亲班给别人照顾,如今他们换个角度,送年老的父母去安老院给别人代他们照顾父母。就算想要亲自照顾年纪老大,没法自理的父母,也因为兄弟姐妹少,只由一,两人扛起这个重担,要停下来喘一口气也找不到替换的人,只好铁下心,把父母送去安老院做“三等”公民。(“三等”不是3rd class,而是让父母在安老院里“等吃”,“等睡”,“等死”。)

    这种现象不只发生在我国。有个时期,一些懂得精打细算,却不负责任的邻国人把他们有病的父母送进我国的医院,从此不见踪影。老人家病好了,没有人来接他们出院;老人家死了,没有人来领尸,医院依入院表格中填写的地址去通知,才发现不是报假地址就是搬走了。一个不孝的子女这么做,很多想甩掉老父老母的没良心子女跟着做,新闻就上报了。该国政府觉得他们的百姓这种无赖的做法很丢脸,于是立法捉拿不肯负起孝养父母,把包袱丢给我国医院的国人。这条新法令就是:“不肯孝养年老有病父母的公民算是犯法。”这才把丢弃父母的歪风纠正过来。孝养父母必须靠法律限制,是很讽刺的事,令父母失去尊严。于是,渐渐地出现了年老病人患上忧郁症的社会病态。

    在欧美国家,子女没有孝养父母的天责。独居的父母老了,病了,死了,子女都不知道。往往等到尸体腐烂发臭了,邻居才报警。日本人虽然受中国孝亲文化的影响,但是日本老人的自尊心很强,不愿成为子女的包袱,宁可远离子女,搬到偏远的地方去住。死后才由警方收拾。这种做法有点像大象,老象知道死期将到,就会离群躲起来,死了也无需劳动小象们收拾尸体。

    经济能力强的日本老人为了让晚年过得有尊严,到国外找山明水秀的地方度过生命的后期。马来西亚在这方面帮了这些孤独老人一个大忙,让他们移居养老,称为“Malaysia My Second Home Plan”。槟城 Tanjung Bungah Straits Quey 是这些乐龄外国人的第二个家乡,也同时为那一带的商店打开了赚外汇的商机。

    外表看来,这种安排好像双赢;深入去想,年轻时辛苦赚钱养大子女,自己年老了,却必须离乡背井,挥别老朋友与子孙,过着明月千里寄相思的孤独日子。有谁能体会得到这些生活在优美环境,天天看潮起潮落的老人心里的寂寞孤单:就像华衣美服裹着伤痕累累的躯体,真是情何以堪呵!这些孤零零的老人是生活转型的受害者,我们只能无奈地寄以同情。

    社会上还有一种自私自利,拖着现实嘴脸的小人物,他们把朋友当成谋取利益的工具,一发现朋友失去利用的价值,就像自私的子女在父母失去抚育价值之后千方百计甩脱父母一样,叫人看了心寒,有谁愿意与他交往? 

    这种被朋友唾弃的人心情愉快时没有人与他分享;遇到困难时,也没有人与他分担,他只能郁郁寡欢过一生。

    有一则故事《孤零零的狐狸》一针见血点出这种类型的人可悲:

    一天,黄牛看见一只狐狸在树下掉眼泪。看到它神情落寞,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黄牛走上前去慰问它。

    狐狸向黄牛诉苦说:“牛大哥,您看看,其他动物都有朋友,只有我孤零零的,您说,我能不难受吗?您能帮我吗?”

    黄牛搔搔头,试着从记忆里寻找狐狸曾经与谁做过朋友?它猛然想起,高兴地说:“eh,别伤心,您怎么会没有朋友呢?花猫不就是您的好朋友吗?”

    狐狸一心期待着黄牛能帮它找到谈心的朋友,一听到它提到花猫,马上皱起眉头,沉下脸色,失望地说:“哟!您说花猫哦?花猫曾经是我的好朋友,不过,那是一年前的事。我和它交往了一年多,它从来没请我吃过一次饭,哼,这算是那一门朋友呵?我早就把它甩了。”

    黄牛再动动脑筋,记得山羊也曾经与狐狸交往得很亲密。狐狸一听到“山羊”两个字,气得鼻子冒烟,忿忿地说:“别提山羊啦,一听到它,我就满肚子火。”黄牛看它的表情,愣了一愣,问道:“怎么?又甩一个啦?”

    狐狸气昏了头,听不出黄牛带讽嘲的语气,只顾发脾气,激愤地吼:“山羊那不是东西的东西!它不但曾经是我的好朋友,还与我结拜呢!只是,它不曾给我一丁点的好处,这种结拜兄弟要来干嘛?我早就把它踢出我的生活圈子了。”

    黄牛摇头叹息,话头一转,说道:“我记得你曾经和大黑猪交情好得不得了,不是吗?”狐狸撇一撇嘴,轻藐地说:“别提大黑猪了!我是倒了十八辈的霉头才交上这个朋友!”

    黄牛莫名其妙地看着狐狸,狐狸理直气壮地叫嚷:“好像大黑猪这样不能给朋友一点甜头的朋友,只是浪费时间而已,我真后悔交上它。”

    黄牛终于听懂了,“原来你是因为没法从朋友手中得到好处,一个一个甩了它们,今天才落得孤零零,独自在树下掉眼泪?”

    狐狸振作起来,对黄牛说:“你说对了!您肯同情我,听我诉苦,是一位对朋友热心慷慨的人,今天遇上您,算是我和您有缘,您肯做我的朋友吗?”

    黄牛胸有成竹,对狐狸说“好哇,我看得出你交朋友的目的是要人家送你东西,现在,我正好有个东西要送给你,我们就交一次朋友吧!”

    狐狸一听说黄牛要送它东西,高兴地抹干眼泪,满怀喜悦地笑到只见牙齿,不见眼睛,问黄牛:“好朋友,您要送我什么东西?”

黄牛冷冷地回答:“我要送你一句话。”然后慎重其事地指着狐狸的脸,慢条斯理地说:“你真活该!”说完转身走开,留下大失所望的狐狸愣在树下掉眼泪。

三种孤独的人当中,双薪家庭的子女年少时没人陪伴;有心事时没人引导开脱。那是家庭制度造成的问题;年老的父母被送进安老院,孤独过余生,那是社会问题;只有老想占人便宜而失去朋友的狐狸是咎由自取,要怪只能怪它自私自利。

    人与人相处,必须同甘共苦,交情才能在有福同享的欢笑中靠得更紧;在有难同当的泪水里贴得更牢;在同舟共济中滋长、茁壮;只想别人给你好处的人迟早会像故事里的狐狸,嫌弃人,也被人唾弃,只配站在树下,孤零零地掉眼泪。
注:《轻轻松松做个学佛人》这一辑收集周日佛学班的道德故事,用散文方式叙述,是一种新的尝试,希望可以让读者有新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