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华人族群秉承华族特有的孝思文化,常见社团、乡团、血缘性、地缘性的社会组织推动孝亲敬老活动。有的趁双亲节热热闹闹地举办孝亲宴、有的设现金奖奖励孝行可嘉的子女、有的以征文方式,借文字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不一而足。讽刺的是经过一番沸沸腾腾的盛举,父母鞠躬下台之后,就得乖乖地回归本位,等待明年再粉墨登场。推动孝亲不彻底,沦为应节的例举,诚然美中不足。
一位每一年都由儿子带着出席报馆举办孝亲宴的妈妈说她就像神主牌,平时在家里坐冷板凳,只在子女要“拜”时才把她请出来。独守祖屋的老人家说儿子媳妇带着孙子一个星期只来看她一次,席还没坐暖就像一阵风又吹过去了,要不是她以缝缀什锦被打发时间,早就神经衰弱了。
肯花钱每一年带妈妈出席孝亲宴,她的儿子心里还有妈妈,算得是有孝心;坐冷板凳的日子与享天伦的时光悬殊,那位老人家心情的凄苦是局外人所难以体验得到。双薪家庭里,只能在星期天才抽得出时间带孩子出门,儿子媳妇为填平他们与儿子间的代沟,能拨出来陪妈妈的时间有限,谁能怪他们“席还没坐暖就像一阵风吹过去”?要做24孝的子女或是24孝的父母,就如鱼与熊掌,势难兼顾。问题源头出在社会体制,他母子俩各有各自的苦衷,不是任何一方能解决得了。
我的爸爸妈妈在世时,每个星期天,我们兄弟姐妹各自带了家人回父母家。爸爸妈妈最期待这一天到来,一大早就又买又煮,准备合子孙们口味的食物。热闹而温馨的一天过得快,子女们回到职场冲刺,孙子们回学校忙得忘了时日,爸爸妈妈就得引颈等待下一个星期天。热闹后的寂寥最难耐,子女即使体会得到也没法弥补。
爸爸摘白内障后,我们不放心他晚上开车,最初由我和三弟分别带两老出外吃晚餐。常去的福建餐馆老板娘是我们的旧邻居,她羡慕爸爸妈妈有孩子带他们出外吃饭,妈妈回道:“是呵,我的孩子个个都抢着要带我出门吃晚饭。”我听了,觉得心酸妈妈必需用话掩饰她的心里的酸楚!我能体会到妈妈其实并不满足于只有两个孩子带他们用餐,她要的是“个个”孩子都“抢”着带他俩用餐。限于情势,妈妈这个心愿一直没能实现,庆幸的是弟妹们在其他方面体贴爸爸妈妈,所以,我不曾听她埋怨她和爸爸像神主牌,我们要“拜”时才把他们请出来。
我的三个孩子都不在身边,不论是生日或是母亲节,我都是只接到电话和贺卡,却没见他们的人影,幸亏我的冷板凳上有佛堂里的莲友、周日佛学班的学生、昔日《大红花儿童周刊》的旧同事及文友们陪伴,填补了生活的空间。没人在身边时,我埋头笔耕,忙得伸不直腰就腾不出时间自怜,一直都不曾把自己联想成神主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