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14, 2016

妈妈,我可以不来清明吗?


        满脸沮丧的老妈妈到海会塔祭拜她的翁姑、父母和丈夫后,到法会登记处替他们报名参加清明节超度法会。她望着我深深叹息,不知道只是喃喃自语,或是在说给我听,她说:“今天我来给先人清明,他日我死后,谁来清明我呢?”这位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老人家肯定没上过学,更谈不到读过《红楼梦》,讲话却有黛玉葬花的味道,可见得不分雅俗,当心里感触太深时,人的一言一语都会如同出一辙。

        看到我手头上的工作告一段落,她趋前与我闲聊。“我要儿子陪我来清明他的阿公阿嬷和爸爸,他竟然说清什么明?表明他绝不会清明任何人。家里就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今天我还在,清明节他不肯上坟,还有我来祭拜;将来我死了,谁来拜我们呢?”她就像一般传统的华族老人家,忧虑死后没人祭拜会做饿鬼;子孙没烧多多的纸钱,在阴间会缺钱用。她心里的郁闷、失望与焦虑都写在脸上。我是外人,帮不上忙,只能借佛教信仰劝她放下烦恼,一心念佛,死后能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就不愁衣食住行,也不必担忧子孙没来祭拜烧纸钱了。我不知道她听得进我的劝告吗,我能做的只限于借个耳朵听她的牢骚,让她舒散心里的郁闷。

        无独有偶,这位老妈妈的烦恼正困扰着我一位朋友的妈妈。就在前一天晚上,朋友说她妈妈看到如今的年轻人不再重视清明扫墓的孝行,问女儿她老人家百年后,清明节会不会上坟扫墓?这位朋友转而问我对清明祭拜先人的看法。

        清明扫墓是华族后代子孙体现慎终追远的孝思节日,意义深远。只是,随着生活方式转变,加上中华文化日趋式微,华人重视孝道的观念转薄,能给人带来乐趣的传统节日尚且在中西合并或新旧交融中变了装;必须赶早起身,在人潮车龙中寸步难行,还得冒着恶毒的太阳,汗流浃背地拔草清理墓园,这种苦差难以引起新新人类的兴趣。除了家族有浓厚的传统观念,一切依然如仪;那些被逼上坟的后代在长辈离去后,少了监督与压力,就会无忌惮地放下包袱。每一年清明节给祖父扫墓,看到他左右两旁没人祭祀的孤坟,我看到土葬留下的遗憾,也钦佩爸爸当年决定火葬时对我说:三代之后,子孙与你没感情,甭期望他们清明节来给你扫墓。爸爸真不愧是有远见的睿智长者!

        我在安排后事时,早已吩咐子女,我死后,头七送骨灰进龛后,我这一生就已功德圆满,接下来那六个七无需做,清明节也不必巴巴地赶回槟城扫墓。在宗教信仰中,我若能往生净土,根本无需人间供养;我若堕入恶道,供养也会化成火,根本没法享用,我选择在有生之日努力勤修,储备往生资粮才是上策。

        我这样安排不是因为我洒脱,全是我家家境所使然,也为了让子女心安。三个子女当中,儿子远在澳洲,为了给我做七,带了妻女千里迢迢就只为上一支香,不是太累人吗?两个女儿也得分别从新加坡及吉隆坡赶回来,除了路途遥远,舟车劳顿,还得放下工作,请假回来。如此七天重复一次,有这个必要吗?何况我们家有个守了30多年的习惯,子女们每一回回槟城,都会到妙香林寺海会塔祭拜阿公、阿嬷和爸爸,子孙能记得缅怀先人,那已够了,夫复何求?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