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都好奇,想知道阔别34载的母女一时要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会是加倍珍惜?处处忍让?觉得陌生?或是难以适应?细细反思,我俩相处的这段日子里,堪称甜酸苦辣四味齐具。
三个子女中,只有大女儿回到我身边,三千宠爱在一身,只要她想要吃那一道家里的私房菜,我都尽量满足她的胃口。Nasi
ulam,rempah鱼的准备工作不容易;青木瓜酸辣汤虽然做法简单,但我俩得走遍几个巴刹才买得到青木瓜,只是,看她吃得津津有味,我很有满足感,比自己吃美味更加享受。
大女儿15岁就离开家门出外求学,就像一般马来西亚的学生,她留在国内时的任务就只是把书读好,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全由父母安排。送走生活常识的白痴后,我才猛然惊觉她连烫衣煮饭都不会,后悔不迭已太迟,幸亏有幺弟撑起小家长的责任,分配家务,教家里几个成员从零学起。庆幸他们都肯听从幺弟的话,年轻人很快就能适应环境,我才放下心头大石。
虽然她在外漂流三十多年,累积了不少烹饪手艺,也学会理家之道,毕竟与我家的习惯差距很远。这一个多月相处,我们之间理性与感性碰触出来的火花有时着实灼伤了我;我相信她也有吞不下气的时候。
要上银行办手续,她说只需上网就可以办好。我是科技盲,也常读到有人上网办提款手续时被不法之徒盗取个人资料盗取银行存款的新闻,我虽不富有,却不愿吃这种哑巴亏,坚持这是我一贯的做法,要在存款簿上有白纸黑字作见证。理性vs感性,冲突并不大,坏在我们互相要说服对方时,带着激动情绪的话在不自觉中刺痛了对方----她说我的做法就像一般固执的老人,体会不到到银行一趟,既浪费时间、汽油、纸笔、人力、物力,还谈什么环保?我听了心里有气,回说我就是固执的老人,何罪之有?我不愿与机器讲话,有理说不清时找谁作证?这28年独居的生活就靠这种固执的习惯保护着我!
开车出门时,一遇到前面速度超慢的车子挡路,她先是不耐烦地猛吸气再吐气,接着按喇叭催促。我几次警告她,遇上路霸就麻烦。她理直气壮地说那是办公时间,人人在赶路,不是休闲时刻的Romantic
drive,慢驶挡路对其他道路使用者不公平。屡劝不听,我紧紧闭住嘴不再出声,憋得很难受,看来只能准备红药水等着给她搽伤口!
她继承了她爸爸的饮食习惯,为了吃一盘槟城驰名的炒粿条、一碗真材实料的福建面,她可以开车从山边寻到海角,理由很堂皇:“槟城是小食天堂,回到槟城不吃小食,太对不起槟城的熟食小贩!”我这个一向来都在家里煮三餐的老人家跟得确实有些吃不消,为了不扫她的兴,只好哑忍。
我们母女这段期遇到的问题林林总总,真是一言难尽,要怪只能怪我让她太早离开家,生活习惯与家里脱了节,还需慢慢磨合,才能顺畅接轨,也借我个人的经验奉劝天下的父母,先让孩子的生活习惯定了型后,才让他们离巢高飞,可以省却不少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