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18, 2013

洋名与崇洋媚外


                                      
        随着眼力不胜,我阅读书报已没法尽兴。每天翻开报纸,重要新闻约略看过,其他的新闻报导,好多都是只读标题或选择性地读,沧海遗珠,在所难免。
      《星洲日报》沟通平台辩得沸沸扬扬,争辩有关取洋名的篇章,我也只是有一搭没一搭地阅读。不记得到底经过几个月了,还断断续续读到有人在争论这话题,有的甚至越扯越远,意气用事多过就事论事。直到本月十六日,才见编辑喊停,为这个话题打上句号。一个与人品、相貌、成败无关痛痒的符号竟然掀起波浪滔滔,人性何其执著,我忍不住也在自己的园地里凑一脚,充当完结篇。
     我本身就有个不知该不该算是洋名的名,(只能用洋文书写的名,该算是洋名吧?)。这个名还堂堂正正地排在我真正名字的前头呢!由于我是在五月出世,我的名字前面竟然没来由地多了一个May字。到了学龄,报的却是爸爸妈妈心目中认可的中文名,那也是我在柑仔园修道院华校从小一沿用到高三的名字。后来申办身份证,May依然出现在我的身份证,只是,在我们那个年代,报生纸与身份证都由妈妈保管,所以,我一直没发现名字前的那个洋名。直到我申请进入语文学院时,才发现我的高中毕业文凭的名字与身份证的名字不符合,学校的毕业文凭及会考文凭都不受承认,须由爸爸宣誓,证明两个不同名字属同一个人。从那时起,May这个名就一直跟着我,由不得我选择。
        无论是到英国或澳洲探访孩子,他们的外籍上司、同事及同学对我的称呼一律是 MayAunty May,虽然他们都知道我的原名及姓氏。南澳的朋友哈门夫妇与我的交情很深,他俩原本是我的十妹及幺妹受洗进天主教时的教父教母,与我们一家人都很熟,知道我是曾家的女儿,也知道我的原名,但是直到哈门老太太往生,她从没有一次称呼过我的原名;老先生不论是见面或来信,也都称我为May。亲家夫妇也是如此(我的亲家是苏格兰裔澳洲人)。我明白要外国人称我的中文名字,会很拗口,无需为难人,反正我知道他们称呼的人是我就行了。既然心里从没因为被称为May而觉得高人一等,何来矮化?何曾有过一丝一毫崇洋媚外的心态?
        年纪越大,被称为May的次数越多,只因为到医院问诊,挂号处要的是身份证上的名字。护士叫名时,从没听过她们叫我的全名,总是称我为May  Chan。请问有必要到医院崇谁媚谁吗?此外,申请护照、买机票,身份证是必备的证件,不MayMay,行吗?如今爸爸已往生了,胆敢擅自舍弃了身份证上的May,将来申请死亡证书时,呈报的中文名字与身份证名字不符,谁能帮我宣誓?下不了葬,怎么办?
        几何学教我们:每一个点各有360度,每一件事也因为各有因缘而有不同的造因,不能一概而论,取洋名的看法,何尝不也是如此?如果鲁莽地用一支竹竿打翻一船人,自己也难以避免会随之被打下水,希望固执地坚持己见的人平心静气,三思之后才下笔!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