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22, 2013

天地禅院

                               
        朋友寄给我一辑《天地禅院》,包含了五则启发性的小故事,分别是《完美》、《洁癖》、《化缘》、《撑着不死VS好好活着》和《不过一碗饭》。
《天地禅院》叙述一个追求完美主义的小和尚如何不肯包容一丁点的不完美而浪费时光;容不得一点脏而嫌天脏、嫌地脏、嫌人脏,结果,外表干净,内心反而有病;他模糊了化缘的意义,忽略了出家人理应以度化众生而接受供养,并不是向信众乞怜;明白怕死而拜佛烧香的人只是撑着不死,绝对成不了佛,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才是好好活着;师父开解两个失意的年轻人,同样是一句“不过一碗饭”,听在两人耳中,会意各有千秋,所下的决定迥然不同。十年后,两个各有成就的青年不明白到底谁才是真正遵循了师父的教诲,再去请教师父所得的答案是“不过一念间”。想当初,同样一句“为了一碗饭”,一个毅然求去,自力更生,终于成为专家;另一个委曲求全,守得云开见月明,全在一念之间!
    在睿智的老和尚提点之下,小和尚终于开窍了,他明白完美就是求世界完美;洁癖是帮助每个不洁的人洁净;化缘是使人们彼此帮助,让众生结善缘;弘法应该在人间,这位开悟了的小和尚成为住持后,他的禅院就在天地之间。
        故事简短,含义却深邃,最触憾我心的是《完美》那一则,仿佛是为我量身定制。毕竟生性愚鲁,悟性不强,读后,我犹如醍醐灌顶,面对不完美时却又迷糊如故!
        年轻时,在修女的影响之下,我们这群“蠢得像白痴”(纯得像白纸)的女生一味追求完美。校里校外,只要稍有不足,便心有挂碍;没能做得完美无瑕,便耿耿于怀。纵然我们生性乐观,不时嘻嘻哈哈,但是,静下来时,仍不免为美中不足而黯然。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难受的时日比清凉自在的时候多得多。年纪大了,好些事做起来力不从心,眼看着不能达标的表现,小则油然升起无奈的无力感,大则叹时不我予而黯然神伤。
        身边好友不忍见我为那份执著尝苦头,劝导之声屡有所闻,只是习惯所使然,才放下,旋又一头扎入,我依然是我!
          小和尚闻法而开窍,我在备受煎熬之后,才勉强将之融入生活习惯中,显出资质高下的差距大。稍为安慰的是经过超半世纪的循环磨练,我如今已能在某种幅度下视生活中的不完美为生命的砥砺而试着去面对:遇小瑕疵 ,深深呼出闷气之后一笑置之;即使难以释怀,苦味依然,就以吃苦瓜的心态让苦后有回甘。
       
       
       

Tuesday, January 15, 2013

启智故事老少咸宜

                                     
        今年元旦,《星洲日报》《活力副刊》编辑部借开年故事《捕鼠器》寓言故事唤醒国人关心国情。故事讲一群自以为事不关己的动物群漠视老鼠称之为潜伏在农场中的危机----捕鼠器,待危机酝酿成灾后,真正受害者反而是这群冷漠看待,自以为不受危机威胁的鸡、猪与牛。
        这则寓言故事我早已在去年十月底(31-10-2012)贴在《寒梅网页》部落格。由于立场不同,我站在行为辅导的地位,借这则故事呼吁世人切莫忽视人为的大自然灾害,以免祸害殃及共同生存的大环境时才后悔莫及。
        寓言故事启示的对象是谁并不重要,我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来自哪一个管道的读者,只要具慧眼、有耐性、肯花时间与心思去消化故事带来的启示,都能从中被警醒,及时摒除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态度,必能从中得益。
        《活力副刊》尽报人的天职,谈的是国情民生;我则用故事谈环保。我相信在其他场合,还会有人套用同一则故事谈生活中其他的切身问题,这就是故事的一体多用!
        一向来,人们总以为听故事是小孩子的专利,如果成人爱听故事,就显得幼稚,殊不知从我的教学与做人的经验中看,通过故事教导做人的大道理,不但老少咸宜,而且效果彰显。
        记得我当年教课时,总是先借故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进一步利用故事加深讲学的效果。我教的是华文,那是一门很枯燥的科目。讲每一课书之前,例必先介绍作者、补充时代背景。我善巧地把作者的生平化为“一个人的故事”,引起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再带他们去探索作者是个怎么样的人?曾经做了什么事?从而带出他为文的动机。
        教《祭十二郎文》时,从韩愈四兄弟的不幸遭遇带出了古时长兄若父的人伦概况;从韩愈反道教丹仙的迷信、反对宪宗迎佛骨,上书《谏迎佛骨表》而被贬潮州刺史,却在潮州任上用《祭鳄鱼文》驱鳄鱼,也与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有叔公侄孙的关系。简短的故事引起学生对作者行为上的矛盾感到好奇,想认识他多一点,听讲《祭十二郎文》时特别专注,往后读到韩愈的著作也加倍有兴趣。
        讲解《大明湖》时,补充作者刘鹗与讽刺警世的名著《老残游记》,带进清官草菅人命,造成主角老残的“老”与“残”。惧于文字狱,他如何借江湖医生的身份,摇串铃唤醒世人,明里医人疾病,隐喻医国家的政治病,借小说揭社会与当朝政治的疮疤。却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以时间关系,半途打住,要他们自己去翻阅《老残游记》。一则故事既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写影射文学的技巧、启发学生追读名著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引起学生学华文的兴趣。与离校30多年的旧日学生见面,他们还津津乐道,提起当年听故事的乐趣,可见故事可以辅助教学是不争的事实。
        我不止给学生们讲故事,到我的儿子家小住时,我也给孙子们讲启智故事。我注意到我的媳妇也在一旁注意聆听,偶尔还会提醒小女孩们注意故事的提示情节。虽然华人与澳洲人的文化背景差距很大,但是,警世的故事无论听进谁的耳里,都能收到教育的效果,一样能导人进入正途。

Tuesday, January 8, 2013

我为爸爸妈妈启开这扇门

                            
        我家兄弟姐妹十五人,加上父母,一家人各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爸爸妈妈信道教;由于我们姐妹都在修道院受教育,五个妹妹先后受洗进天主教;二弟与八妹是基督教徒;三弟每个星期天风雨不改,必然带家眷到印度庙礼拜;五妹是无神派;其他弟妹自称佛教徒,其实当中有多位介于佛与道之间,分不清到底是佛教徒或道教徒。尽管如此,我们之间不曾有冲突,也不曾有亵渎其他宗教的说话。
        爸爸与妈妈分别在2001年及1997年往生。在两位老人家生病时,无论在家里或在医院留医,我都编了值日时间表,由腾得出时间的女儿及媳妇24小时轮流陪伴病人,在职的女儿则编在周末及星期天轮值。每天三班:早上八点到下午两点;两点到傍晚八点;八点到第二天早上八点。其他姐妹不是孩子还小,就是有偏头痛,不能熬夜,所以由我这个老大包办第三班。
        妈妈在槟安医院留医时,有一天晚上,我注意到她的脸色不对劲,两眼眼珠子不停打转,有点诡谲,不像平时的她。房里只有我和她,我又已熄了大灯,在微弱的灯光下,我心里着实害怕,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能握着她的双手,一面念南无阿弥陀佛。后来,看到她额头冒汗,我帮妈妈抹了汗,一手贴着她的额,一手握着她的双手,继续念南无阿弥陀佛。情形并没有好转,妈妈的眼珠子依然在转,一直到凌晨两点,妈妈叹一口气,说:“这房子好脏。”然后什么也没说,倒头就睡,我也不敢多问。过后,护士进房来,我告诉她妈妈说房子脏。护士安慰我说那座病房刚扩建好,没有病人死过,不可能有秽物。
        第二天,三妹来接班,我收拾东西准备回家,听妈妈告诉三妹,“昨晚很多人来拉我。我不肯跟他们去,挣扎了半个晚上,幸亏你姐姐念的阿弥陀佛出现,那些人才消失了。”三妹是天主教徒,她不信阿弥陀佛。她笑妈妈看戏太多,想像力丰富。妈妈一再向她确定阿弥陀佛确实出现,还形容阿弥陀佛的相貌。
        不管我们家里的天主教徒信不信阿弥陀佛,见妈妈能在她心中的阿弥陀佛加持之下不再受干扰,从那一天开始,直到妈妈往生那一刻,她的病房里从早上七点直到晚上十一点播放阿弥陀佛佛号,我们都称之为7-11。妈妈有佛号加持,心境平和,不再有恐惧。
        我们在妈妈的病房相遇,不免吱吱喳喳交谈,妈妈有时出声嫌我们吵,却从不嫌耳边一天播放十六小时的佛号吵着了她。31-8-1997凌晨一点,妈妈就在阿弥陀佛佛号中安详往生。
        爸爸常坚称他是“师公祖”,他深信人死后都到酆都城,活着的人必须烧大量冥镪,死人生活无忧才会来保佑子孙。他烧给妈妈的旗袍、手提袋、高跟鞋纸制品的数量比马可斯夫人的还要多。我们虽然不信这一套,却都顺着他去做。
        爸爸生病时,我们都不知道要到哪求“师公祖”来帮他。一天,我看他喘得辛苦,问他肯不肯喝药师咒水?他知道药师佛和我的因缘,点头说要。喝了几次,也不曾听他说什么。直到有一个晚上半夜里,他戴上供应氧气的管子,呼吸依然不顺畅,我脱下腕上的手珠,套在他的手腕上,问他要念药师佛或是阿弥陀佛?爸爸选择念阿弥陀佛。从那天开始,他觉得不舒服就自动念阿弥陀佛,即使后来他失音了,依然嘴唇翕动着念佛号,他很重视手腕上的手珠。看到手珠能帮助爸爸获得心境的安宁,我一直让他戴着,直到他入殓时 ,殡仪馆的服务员才拿还给我。
        我并不排斥任何正信宗教,但是,在爸爸妈妈病重,急需借宗教开拓心灵的蔽障时,我及时为他们启开这扇门,让阿弥陀佛接引他们,是爸爸妈妈过去的业因召感的果报,却让我有机会扮演助缘的角色。
(本文为响应《星洲日报》《黄金岁月》而写,虽没被采用,但我认为足以为服侍病重父母的佛教徒子女参考。)


Tuesday, January 1, 2013

尊重版权

                             
        第一次在《星洲日报》《星云版》读到一个来自台湾的作者(不知道他是否称得上为作者?)改写自启智小故事的文章,我觉得很难以接受。
        原本很想写信给《星洲日报》《星云版》主编揭发这种不合正道的举止,但是我没法找出他改写自哪一本书里的哪一篇,加以我与《星云版》编辑部的编辑们不熟,默默无闻的撰稿人缺乏公信力,提不出证据的投诉未必会受理,还有可能被冠以“蓄意破坏他人名誉”的罪名。种种顾虑,是我一再延迟揭发的原因。
        以我一向来不喜欢与人争辩的性格,我一直采取沉默的态度,忍受着眼看《星云版》被污染的难堪,只祈望编辑们自己觉察。谁知在124日,再度出现同一个来自台湾的作者的改写作品,基于相同的理由,我依然保持观望的态度,只是去翻查我的参考书,希望能取得证据。
        我本身在妙香林寺教周日佛学班,负责用小故事为辅助,启发学员们待人接物的处世态度。这些年来,为了寻找教材,我读过的启智小故事不在少数,所以我能确定那两篇文章并不是原创作品。
        为了保存教材,我将讲过的故事储存在《寒梅网页》部落格中。为尊重原作者的知识产权,我在每一则故事之后都书明该篇故事取材及改写自哪一本参考书,然后才加上自己的启示文字。我认为如果那个作者有意与《星云版》的读者分享智慧,理应书明原作的来源出处。
        为了让我停留在孩子家时也可以有参考资料,我的参考书分别收藏在自己家里和孩子们的家里,目前手头上的资料只占存书的一部分,加以眼力不胜,我没法翻阅所有的参考书,也就无法向《星云版》编辑部提出具体证据,但是,我非常肯定那两篇文章只是改写,并非原作!
        我不反对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但是如果硬硬把他人的知识产品改头换脸一番之后据为己有,在道义上确实是有商榷的余地。
        在科技发达的时代,艺人绞脑汁的作品只需经过一番手脚,马上脱出原作者的掌控,所以,不论国内国外,不难发现盗版作品,从光碟到书籍,山寨版的数量不少过原装版,这对原作者是极大的不公平!
        盗版的目的在于牟利,据说这一类盗版行业的幕后推手赚得钵满盆满,在社会上以富翁身份出现,他无需流汗绞脑汁,从录制到贩卖都是手下在卖力,甚至受法律制裁时也有死党在替他消灾挡祸,像这样剥夺他人权益坐享其成的勾当既不仁也不义!
        俗语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独有这种无视知识产权,不知尊重版权的大老板发了大财却不必为财而死,只是,他会不会落入妈妈常说的“罪恶钱,失德了(“了”是闽南话,读音是liao,意思是“失去”);冤枉钱,赌输了(“输了”是闽南话,读音是su  kiao,意思是“输了赌注”),整句的意思是非法赚来的钱,最终会莫名其妙的失去,枉做一世小人而已。
       反观那个套用别人的知识产品投稿的“作者”,所得稿费不多;即使被录取了,登上作者荣誉榜也只有一天;不是自己的原创品,料想他未必有胆量收在自己的专辑出版,顶着的良心负担却不轻,实在太不合算。我只希望那个两度出错的撰稿人能适可而止,别再一错再错!

Tuesday, December 25, 2012

神主牌

                                
        我国华人族群秉承华族特有的孝思文化,常见社团、乡团、血缘性、地缘性的社会组织推动孝亲敬老活动。有的趁双亲节热热闹闹地举办孝亲宴、有的设现金奖奖励孝行可嘉的子女、有的以征文方式,借文字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不一而足。讽刺的是经过一番沸沸腾腾的盛举,父母鞠躬下台之后,就得乖乖地回归本位,等待明年再粉墨登场。推动孝亲不彻底,沦为应节的例举,诚然美中不足。
        一位每一年都由儿子带着出席报馆举办孝亲宴的妈妈说她就像神主牌,平时在家里坐冷板凳,只在子女要拜”时才把她请出来。独守祖屋的老人家说儿子媳妇带着孙子一个星期只来看她一次,席还没坐暖就像一阵风又吹过去了,要不是她以缝缀什锦被打发时间,早就神经衰弱了。
        肯花钱每一年带妈妈出席孝亲宴,她的儿子心里还有妈妈,算得是有孝心;坐冷板凳的日子与享天伦的时光悬殊,那位老人家心情的凄苦是局外人所难以体验得到。双薪家庭里,只能在星期天才抽得出时间带孩子出门,儿子媳妇为填平他们与儿子间的代沟,能拨出来陪妈妈的时间有限,谁能怪他们“席还没坐暖就像一阵风吹过去”?要做24孝的子女或是24孝的父母,就如鱼与熊掌,势难兼顾。问题源头出在社会体制,他母子俩各有各自的苦衷,不是任何一方能解决得了。
       我的爸爸妈妈在世时,每个星期天,我们兄弟姐妹各自带了家人回父母家。爸爸妈妈最期待这一天到来,一大早就又买又煮,准备合子孙们口味的食物。热闹而温馨的一天过得快,子女们回到职场冲刺,孙子们回学校忙得忘了时日,爸爸妈妈就得引颈等待下一个星期天。热闹后的寂寥最难耐,子女即使体会得到也没法弥补。
        爸爸摘白内障后,我们不放心他晚上开车,最初由我和三弟分别带两老出外吃晚餐。常去的福建餐馆老板娘是我们的旧邻居,她羡慕爸爸妈妈有孩子带他们出外吃饭,妈妈回道:“是呵,我的孩子个个都抢着要带我出门吃晚饭。”我听了,觉得心酸妈妈必需用话掩饰她的心里的酸楚!我能体会到妈妈其实并不满足于只有两个孩子带他们用餐,她要的是“个个”孩子都“抢”着带他俩用餐。限于情势,妈妈这个心愿一直没能实现,庆幸的是弟妹们在其他方面体贴爸爸妈妈,所以,我不曾听她埋怨她和爸爸像神主牌,我们要“拜”时才把他们请出来。
        我的三个孩子都不在身边,不论是生日或是母亲节,我都是只接到电话和贺卡,却没见他们的人影,幸亏我的冷板凳上有佛堂里的莲友、周日佛学班的学生、昔日《大红花儿童周刊》的旧同事及文友们陪伴,填补了生活的空间。没人在身边时,我埋头笔耕,忙得伸不直腰就腾不出时间自怜,一直都不曾把自己联想成神主牌!

Tuesday, December 18, 2012

放飞机

                               
             一天,我接到一位热心助人,退休后投身社会义工行列的旧同事的电话,申诉被另一位旧同事放飞机。“我对他处处关照,他怎么可以这样子戏耍我?”从他的语气,可以体会得到他心里的失望、不甘心,也很痛心。不曾真正了解他们之间的误会,我不敢冒昧下判断,我选择扮演出气筒的角色,让他宣泄心里的不满后,再告诉他我也有三次被放飞机经验,借以冲淡他心里的怨气。
        1990年,我担任某国民型中学训导主任,高三学生因为要求在学期考试中免考公民科不获校方批准,竟然集体罢考。我一获得监考老师的通知,即刻向五班会考生说明罢考的严重性及罢考将会面对的惩罚。学生一意孤行。我依言给每一个罢考生记一个大过,也令参与罢考的学长交还学长徽章及学长大衣(学长的大衣是我带学长们义卖筹款缝制,属于校方的资产),这件事轰动一时。家长们恐怕高三毕业生被记大过会影响深造之路,纷纷到学校抗议。我能体会家长的焦虑与无奈,但是,站在教育纲领,我不能不给明知故犯校规的学生严峻的教训。我对到访的记者们说:“处罚犯校规的学生是在教育她们,不过,学生是学校的女儿,她们将来的成就是学校的光辉,我们会处处关照她们,绝不会伤害她们。”也许是过分焦虑,也许事情发生得太突然,竟然没有人听得懂我话中之话,校内校外人人闹起哄!
        事后,我带领学生义卖,筹募贫寒学生考试费基金,让她们将功赎罪,以大功抵消大过。因为罢考的是公民科,政治部派员来调查,向校方要发动罢考的学生领袖名单,我也给予圆满交待。没有任何一个学生的离校证书因此沾上污点,学长们也在功过相抵之后恢复职权。烟消云散之后,接下来的各种活动如游艺晚会、教师节庆典及毕业典礼的筹备工作,学长们都与我合作愉快。我只寄望学生上了严峻的一课之后,在来日的人生路上会更加严谨,不再意气用事,也不再鲁莽处事。
        几年前,有一天,有个当年参与罢考的学长趁回槟城探亲之便,给我电话,(离校的学生时而会以电话与我联络,所以我不以为意),她还相约在当天傍晚来我家叙旧。结果等不到人,也没有交代的电话----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被人放飞机!
        过了好久一段时间,那个学长再度回槟,再一次来电约我,她不提上一次为何失约,我也不追问,只是我不寄予见面的厚望。果如其然,她再一次放飞机!最后一次是在去年底,我出席护法团会议时,第三度接到她的来电,我只是淡淡地回以我正在忙,叫她别再胡闹。
        被自己的学生放飞机,我当然心痛,但是我不只是心痛被放飞机,更加心痛的是教育失败!如果她是冲着罢考被罚那件事,放不下心里的疙瘩而做出报复,她会被心锁拖累一世,苦不堪言;做错事而不甘心接受该有的处罚,已经四十多岁的人还不能明辨是非对错,她所受的12年教育,学到了什么?因此而放师长的飞机作为泄愤,只显示她的无明与无知。对那个学生,我是不是比那位同事更有资格说:“我对她处处关照,她怎么可以这样子戏耍我”?我选择只叫她“别再胡闹”,让她明白老师已看穿她无聊的伎俩,深信会比责备更加管用。
        凡事只要尽可能作得问心无愧,心安理得便无须再挂碍,只希望能以我的遭遇劝勉那位同事,以他热心公益的服务精神,能放下心里的枷锁,将心思用在更有意义的事物上,他会是一位更有成就的社会义工。



       

世上半人何其多

                                  
        宋明家先生在他的大作《半人》中喟叹他那个空有耀眼的头衔,却少了爱心的女同事只不过是“半人”而已,拜读之后,我的心里无限唏嘘。环视四周,今时今日,“半人”何止宋先生的同事,仔细观察,世上“半人”其实俯拾皆是!    
      商场达人才智俱具,见识渊博,眼光独到,下手又狠又辣又准,多少微型同业被拼吞得不留渣,他的业务蒸蒸日上,高踞领头羊的地位。成功带来的自信蒙蔽了他的心眼,他失去了同理心 ,对他欲除之而后快的属下,他冷嘲热讽,甚至不留颜面厉声斥责羞辱,让属下因不堪尊严被踩而自动求去,为他省下一笔停职补偿金。为求自保,看在“钱途”份上的属下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背地里却暗咒他祖宗十八代。世人多以成败论英雄,他是社会人士赞颂声中的巨人,却是吃过哑巴亏,藐视他人品龌龊卑鄙的人眼里的侏儒,他,经营手段超人,敦厚笃实不足,是商界的半人!       
         手中捧着镀金文凭,脑筋转得比流星还快,善于顺风转舵的一校之长办事能力高人一等。受困于“没戴过四方帽的人没脑袋”的迷思,她以学历作为属下的分界线。在教务会议里,她有唯我独尊的特权,光凭个人的爱恶,讲话如利刀切菜,口无遮拦地损伤她视为“没脑袋的属下”的尊严。无视属下的感受,受委屈的一方固然忿忿难平;高学历的同事也不忿她处事刚愎自用的态度而对她少了敬意。校中的书记不合她的眼缘,她在工作上吹毛求疵,用尖酸刻薄的话百般为难。书记几乎精神崩溃,不堪羞辱,终于求去。她打着“爱心”的幌子,爱的却只是她认为“值得爱”的人,学生敢怒不敢言,各种不雅的花名在校中暗暗流传,她,办事机灵有余,人事圆融不足,是教育界的半人!     
       年年名列前茅,多次在校际学术竞赛中拔头筹的学生,不但父母寄望他来日光宗耀祖,师长也对这个为校争光的“模范生”赞不绝口,还处处引他为校中其他学生的典范。为了让他全神备战,父母为他挡风遮雨;为免他担惊受怕,展在他眼前的尽是良辰美景;为激励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充耳尽是赞颂表扬的美言。象牙塔里的幸运儿承受得理所当然,忘了回馈与感恩为何物,他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视做家务为低三下四的卑贱事;他自视甚高,不屑与有缺点的同学沾上边,拒之于千里,正眼也不瞧他们一下;他生怕放牛班同学的窝囊气玷污了他,避之惟恐不及,遑论亲近他们。他,智慧有余,品德不足,是教室里的“半人”!
               在文凭至上的功利社会里,家长一心要子女成龙成风,道德教养放一边;学校以攀爬上名校巅峰为办学目标,为保持校誉,道德教育摆两旁,学生考试成绩放中间。这种本末倒置的教育环境正是培植“半人”的温床,你能怪自小在这种教育理论熏陶出来的幼芽素质不符理想吗?

30-10-2012误被删除
18-12-2012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