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9, 2016

不仁不义毁天伦


         1223日读光明日报《好读》版罗启锐先生的大作《万物刍狗》,提到他从视频上看到花豹与崽子的遭遇。

        从花豹与崽子在艳阳下亲昵地相依偎享天伦的温馨画面,转到花豹追捕羚羊的紧张局面:花豹追杀羚羊的过程中,与羚羊的一跃、一扑、一弹、一跳,步步惊心,字字紧扣读者的心弦。直到羚羊把身子一侧,往前一踏避过花豹,神奇地往空中耸身一跳,弹高七八尺,潇洒落地转身跑进草丛,消失在密林,这才让人舒了一口气。镜头一转,竟然是血淋林的一幕:花豹失望沮丧,正要回到孩子身边,映入眼帘的竟然是一条巨大无匹的蟒蛇正把它的崽子整个吞下!爱子心切,它飞扑蟒蛇。蟒蛇刚刚吞了豹崽子,没法逃跑,就近缩进石缝中。花豹伸掌入石缝,用利爪不断抓刮,把蟒蛇抓得遍体鳞伤,逼得它把豹崽子的尸体吐出来 ,负伤逃亡。出人意表的是花豹并不追杀蟒蛇为子报仇,而是舔着孩子的尸体,然后把它慢慢吃掉。为了捕捉羚羊,花豹失去了爱儿,毁了天伦,叫人为之不舍;却也叫人认为它罪有应得。

        深山里的动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动物之间弱肉强食的戏码几乎无时无刻都在上演,花豹为生存捕食羚羊本来无可厚非,不过,这则故事带来的隐喻却让我感触良深。人类的世界里,不也有着有如花豹一般行为的人,为谋私利,用强势打压比他弱的人,再因因果循环而尝到失去天伦乐的苦果?

        曾见到手段狡黠过人的人不择手段谋人钱财,导致事主倾家荡产,郁郁而终。天网恢恢,他在东窗事发时,为逃过法律制裁而浪迹天涯,却连累年岁已不小的父母为愧对江东父老,也不堪邻居在背后指指点点而避走他国。把上了年纪的人从故乡连根拔起,重新去适应迥然不同的生活环境,是件残忍的事。左邻右舍虽然不知他家的底细,但是日常生活中语言不通,沟通有问题,老人家就像置身孤岛,子女又为避嫌,各分东西,天伦梦断,情何以堪?用家人的生活乐趣为代价;用天伦乐去换取万贯财富,值得吗?午夜梦回,能不有悔?

        也曾见过反客为主的职员,深得老板的信任,结果老板名下的业务就被偷龙转凤,转到老板“自小看着他长大,犹如自己子侄”的职员名下,气得老板心脏病发作。病愈后,有专业资格的老板心灰意冷,出国当专业人士去了。事隔多年,鹊巢鸠占的职员捞得风生水起,面团团做富翁。谁知人算不如天算,恶果现世显现:有美食不能吃,有豪宅不能住,有子孙享不到天伦乐,就算腰缠万贯,有用吗?

        用不仁不义的手段捞取的利益有损阴德,祈愿世人牢牢记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Thursday, December 22, 2016

是时候重振德育


        读霹雳州苏丹纳兹林沙殿下在先知默罕默德诞辰庆典上致御词中提到他为国内担任高职及拥有高学历的人公开贪污和失信的歪风感到忧虑,因为贪污、失信及滥用权力是导致政权倒台和文明衰落的因素。这位如今已登上国家副元首宝座的苏丹明理,也有远见,只愿他能利用职权的影响力,在道德板块上继续坚持,并落力扳回国内不良趋势,那会是国家之幸,也是国人之福。

        副元首一针见血地指出今日社会的弊端,映现出我们的社会病了、教育病了,人心也病了。最近从新闻报导中,看到多名陷入贪污、失信法网的人士竟然包罗了执法高官,知法犯法是道德的沦陷,也是国家之耻,能不叫人惊讶我国的社会体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124日,我在妙香林寺“儿童念佛营”学长培训营中对那群即将在念佛营中领导营员的学长们谈到身为领导人该有的素质,就一再强调领袖要立人必须先立己,要求营员遵守营规,学长必须以身作则,上梁正下梁不会歪。无论领导的团队大或小,领导人的信用很重要,竖立起营员对领导人的信任,自然而然提高领导人的人格与魅力。得人心者得天下,带队时自然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遇到营员犯规,学长只需站在辅导、监督及指引的地位领导他们改过。有领导人在旁带领,有助增进营员的信心。这时最大的禁忌是对犯错的营员呼呼喝喝,或是再在鸡蛋里挑骨头来展现学长的威风。      

         今天的社会太现实,人人都怕输,导致德智体群美五育乱了序。为了抢出位,一般家长只着重他们子弟的学业成绩,以考得几个A定成败;学校为了进阶名校,也拼命催谷,要求学生用A装门面;社会人士何尝不也是如此?报章在会考成绩放榜时,标榜考全A的学生,让许多全力以赴却不能登榜首的失意学子伤透了心。就是这种重视智育,忽略德育的大环境培植了今日失衡的社会。        

        我在职时,比较注重灌输德育,对品德好却没考得全A的学生,我常常安慰他们说:只要他们品德好,尽责任,在职场上绝不会输给考到全A的人,因为老板只在你应征工作时看你的文凭一次,却天天在看你待人接物的表现。论功行赏,老板提拔的是品德好、有责任心的员工,绝不会要求员工出示文凭看你考到几个A,作为提升的准则。  

         一个智商高却不注重道德观念的人对社会犹如洪水猛兽,危害之大比平凡人更甚。因为他们凭过人的智慧,站的地位越高,畅所欲为的影响力越大,加以善于耍手段、懂得掩饰,让贻害的力道在暗中滋长,待排山倒海而来时,已无力挽回败局。相较之下,我还是认为光是为国内贪污失信滥权的歪风忧虑,远不如脚踏实地,以德育为办教育的基础,智育为辅助,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Friday, December 9, 2016

师生情


          住在妈妈家,白天里四妹去上班后,我一个人在家百无聊赖,有时间从报头读到报屁股,竟然在《流金岁月》版读到有关我的学生踏入歌坛30周年举行的《爱的爵士夜》个人售票音乐会的新闻报导。20多年没见,他虽然仍是那么英俊,岁月毕竟还是留痕迹,他显得比我最后一次见他时成熟得多!

        杨亚成是我在雅比灵国民中学的学生。他是位文静、和气又乐于助人的好学生。雅比灵国民中学虽然是一般人所称的“马来中学”,但是,华文班的活动却很活跃。除了每周只有3节华文课,有别于一般华校,华校该有的我们都不缺。每一年有大小楷书法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向校方争取到办壁报后,到年底还把全年壁报上的好文章结集成《学报》,分送给所有华文学会的会员及作者。为了能获得《学报》,华文学会的会员有300多人,会员人数居全校学会之冠。每年农历八月办中秋晚会,素月饼(为适合校中伊斯兰教的老师,中秋晚会都吃素月饼)、菱角、芋头都是家长所报效;参与尚武健身院的学生请他们健身院的舞狮队出场表演“蒙古摔角”、“狮子上三山采灵芝”助兴。办这些活动的奖品、印刷费与经费全由已离校的华文班校友所赞助。就是这些活动把我们师生拉得很拢。离开雅比灵已经28年,至今仍有学生与我联络。

       国民学校在星期五提早下课,我们就在那段时间办活动 。亚成在校时是我在华文学会活动的好帮手。毕业离校后,也常回校帮我,是学弟学妹们眼里的大哥哥。我离开雅比灵转到菩提中学时,亚成改在我家见面。那时他已在歌坛闯出名堂,所以我才知道他的艺名叫杨庭。我的学生当中,只有他与郭晶丽以及杨惠文当了歌星。惠文英年早逝,晶丽也已退隐歌坛。

        亚成告诉我他在国外献艺,每回从国外回来,他都会到我家。他回国没有定时,总是自动到我家,所以我并没有他的联络处。1994年,我搬离青草巷的家,那时行动电话并不流行,我也不懂这种玩意儿,一搬家就与所有旧学生失去联络,也不曾再见到他。

        如今读到他办音乐会的新闻,往事如烟,一缕缕映现眼前,只能思念却无从追寻踪迹。只能借文字祝福他事业顺遂,福慧双修。

Monday, November 28, 2016

我们家大风吹


         三妹的媳妇即将临盆,甥儿夫妇在柏斯工作,西澳没有其他亲人,二妹与三妹结伴过去照顾产妇。四妹邀我到祖屋陪她,结果由住在对门的三弟夫妇帮我看屋子,我去陪四妹,四妹白天则要代替三妹管理她的公司。一家人就像大风吹,离开自己的岗位,各就新的使命,换一换环境,倒也挺新鲜有趣。

        我只在养病时才住进祖屋,这次四妹邀我,一来固然是她不想一个人守住偌大的房子,其次我看得出是她见医生说我有焦虑症的症兆,要让我走出独处的环境。她不动声色地在帮我调适环境,却假借不敢单独居住之名邀我作伴,外人以为我在帮她,实际上是她在帮我,我能不在心里默默感激她?也感恩爸爸妈妈的教育,让我们兄弟姐妹靠得很紧。我们兄弟姐妹没事时难得一聚,有事时靠拢在一起,这种手足情一直是我们引为自豪的。

        这里的生活与我的住处迥然不同之处是屋外三只守门狗,屋里两只宠物狗。不管我喜不喜欢狗,进进出出都得与狗打交道。守门狗是为报恩来投胎,卖力地执行任务,却得不到屋里那两只同类同等的待遇;宠物狗有福报,投胎来受宠享福。万物各有业报,原本没什么好抱不平的,最碍眼的是当中那只小胖子给四妹添很多麻烦,每天得为它们清理卫生工作而忙。更气煞人的是在我们出门太久回家时,若没有即刻进门,让它在屋里久候,它就用撒尿表示抗议。既不会看门,也没有其他贡献,有福享尽,还这么折腾人,不就像我们人类社会里一些含着金匙来出世,享遍荣华富贵,取之社会却给社会留下烂摊子的败类?殊不知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种类群才最可怜,六道轮回中,它来世会投胎哪一道?

        有四妹相伴,我的生活多了笑声。晚餐不再只管把食物往嘴里塞,食不知味;周末四妹不必上班,我们结伴出门,就算没有购物,也往购物中心钻,真没想到,这阵大风吹,把我吹到有声有色的云层!

       

       

       

Monday, November 14, 2016

教相声的苦与乐


        我负责教周日佛学班综合课程里的道德故事,自从陈伟光老师不能来导演戏剧,学员深感失望,我将故事课改为学习讲相声,融合讲故事与表演于一炉,这建议深得学员所支持。

       在佛学班讲相声,脚本与一般相声不同,虽然说相声在用笑话与滑稽对话引人发笑中也带出教益,但是佛学班的教材强调传达道德价值,所以我只好从《寒梅网页》部落格里取材,为二、三年级的学员编单口相声脚本;四、五、六年级的学员则是对口相声。面临的问题是为迎合低年级学员的语文水平,有时一个脚本必须一再修改。虽然当年执教时,曾为学生写过相声脚本,但我毕竟不是这方面的专才,写起来并不轻松,但是看到学员认真的学,我也乐在其中。

        我深谙今日年轻人的好胜心,人人都要据主角的位置,难得有人愿意屈居捧哏的角色,就算勉为其难当捧哏,也总敷衍了事,难有出色的表现,所以对口相声都是子母哏,让逗哏与捧哏旗鼓相当,各有表现的平台。

        我并不太鼓励对口相声,因为只要当中一个演员缺席,另一个演员就没法上台;搭档若默契不足,只要一方忘了台词,另一方接不上会很尴尬。为了一尝新鲜课程,学员们信誓旦旦,答应他们会配合练习。待中秋节将近,临上台表演时,六年级的演员为准备小六考试,不来上课。一星期一次的周日佛学班,缺席两星期就已是半个月不见踪影。练习欠勤,学员没信心登台,明知逼也没用,大不了他临时当逃兵,你又奈得他何?

        看到五年级那一组在中秋节庆典的表演获得的掌声不少,六年级生在小六会考后归队,我也为他们另写脚本。只是,中秋节已过,大型活动不再,剩下的结业礼只是小型活动,我看得出学员的学习热忱顿时减温,对口相声总是凑不成对,不是逗哏缺席就是捧哏没来上课,觉得很不是味儿,这算是哪一门的学习态度啊!

        果然,有学员因为跟家人出国旅行、有人下吉隆坡为祖母庆生日而退出,临登场时,有人因生病而缺席,原本五队表演,仅剩一人上台,能不令人失望?周日佛学班的活动,必须让路给学员的考试、家庭活动、家里喜庆,是很无奈的事!

Monday, October 31, 2016

生者、死者,谁比谁更寂寞?


         我的小女儿在八妹的忌日前一晚梦到八妹说她很寂寞。我的子女都不信邪,自然不会相信梦境,所以,她根本不把这场梦当一回事,也没对任何人谈起她的梦境。直到从家族的WhatsApp读到我们到骨灰亭追思八妹及给她献花的讯息,才惊觉那天正是八妹逝世五周年的前夕。

        八妹安息主怀已五载,她的骨灰一直都安置在她和八妹夫悉尼的家里,直到今年才送回槟城,安奉在西方路基督教的骨灰亭。她生前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葬礼依据基督教礼仪,死后逢年过节自然少了华族风俗的祭祀。虽然每逢祭祀先夫时,我都给她添个座位,但那只是尽我的心意而已,她有没有来受祭祀,谁都不知道。如果真的是她来托梦,冥阳殊途,我们又能为她做些什么?

        从八妹是不是因为独处基督教骨灰亭而觉得寂寞,我们姐妹因宗教信仰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不论是根据佛教随业轮回之说,或是基督教相信善人上天堂,恶人下地狱,以八妹生前广积善因缘,她死后不该会寂寞,我深信小女儿的梦只是时间上的巧合而已。不过,谈到死人感到寂寞,我脑中油然浮现当年先夫往生时表嫂开导我的话。表嫂看我伤心欲绝,劝我说:你身边还有这么多人陪你伴你;他却是孤身上路,那种寂寞、凄苦与无奈,连个透气的对象都没有才真的苦。你再伤心,他还得分心为你的伤痛而难过,他会苦上加苦。当时我已悲痛到失去理智,表嫂的话虽有理却没减少我的悲痛一丝一毫。先夫往生已31年,我不曾梦到他申诉寂寞。我还不曾死过,不真正知道死了的人会不会有寂寞的感觉?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谁比谁更寂寞?

        三个子女都不在我身边,每天形单影只过日子,说从不感到寂寞是违心的话,尤其是在半夜里身体有病痛时,要茶没茶,要水没水,寂寞与委屈感夹攻,真恨不得死了算了,所以我从不祈求长寿,一切随缘。

        每一回从国外回来,我都有一种参杂着轻快与落寞的感觉:没有人接机,就算飞机误点或有任何耽误,我无需急着通知任何人,随遇而安的自在让我有一种轻快感;看到同机乘客与接机的家人重逢的欢腾,却衬托出我心底的落寞。世事本难两全其美,我已习惯用平常心面对,从不强求。

        最近与佛友们结伴到柔佛吊唁,送殡后巴士车回到佛堂已过午夜时分,回到公寓,每户人家都已入眠,原以为没有人知道我回来,谁知有一天与三弟话家常,他竟然娓娓谈及那晚我回来的情况,从我下巴士车直到回到公寓,他都在看着。我一向最怕麻烦人,来回飞机场都召的士接送、从不要弟妹们接机或送行,却没料到有一对眼睛在黑暗中默默地关怀着我,三弟担心我出远门的安危,守在窗口直到我午夜回来,令我感动也感恩,其实我并不寂寞!

        从我个人的经验谈,寂寞当前时,如果能用平常心去面对、用感恩心去发掘在默默关怀我们的人、随顺因缘莫强求 ,换个角度,前面的景色豁然开朗,生者的寂寞会比较容易排遣。

       

        

       

Wednesday, October 12, 2016

二弟教我以无常的来势有多威猛


        十月一日下午三点多,二弟的小女儿来电,告诉我她爸爸昏迷不省人事,已送进医院。我急忙联络三弟要他带我和四妹一起去探望。正在与三弟安排的当儿,小侄女就来电报噩讯。

        事情发生得太突然,我们赶到中央医院的太平间时,每个人都一脸错愕。等了一个多钟头,才见二弟妇在她的小儿子陪伴下,伴着二弟的遗体,从医院送到太平间。

        二弟当天早上带太太吃了早餐就去购物,半途泻肚子,赶回家清洗后躺下来休息,竟然就没再清醒过来。他的小儿子为他做CPR无效,急招救护车送院,却在车上往生了。

        二弟生前为人乐观,妈妈常常说他是天塌下来当被单盖的族群。不论事情难或易,他的口头禅总是没问题,我相信这种处世态度肯定让他碰过不少钉子,可就没听他哼过一声。还记得我们小时候,有一天,一家人围着吃榴梿,那时候榴梿贩不替顾客开榴梿,偏偏就遇上个外形扭曲,纹路不明显的怪榴梿,我们都没法开,只有不认输的二弟和三妹自认有办法,二弟还逞强地排开大家,说:没问题。你们走开,让我来!结果两人都被榴梿刺得血淋淋,成了他们童年时家人取笑的笑柄。

        二弟笃信基督,因为教规所限,家里所有的祭祀仪式,以及祭拜后的聚餐,他们一家人都没法参与。我们只在家里有人婚嫁、我的子女回国的家族聚餐、我和大弟家的新年聚餐以及我们家里那四位信天主教的姐妹们办的圣诞聚餐中见面,比起其他兄弟姐妹,我们比较少看到他们一家人。

        二弟遗下孀妻及两男两女,大儿子及两个女儿已成家,小儿子也已是专业厨师。放下养家的担子,他与二弟媳含饴弄孙,日子过得很安适。二弟媳脸上总是卦着笑容,我从没见过她发脾气,也没听过她责备子女,最为我们称道的是她总默默地当二弟的拐杖。二弟在十多年前因颈椎骨刺伤了神经,初期时,幺弟要带他就医,他却认为没问题而坚拒。直到发现有问题时,为时已晚,手术后,走路一跛一跛,幸亏他有个好太太,一直陪在身边支持着他。

       二弟夫妇以爱治家,一家上下都很和爱,他对子女从不摆严父的架子。记得他的孩子结婚,他与太太到我家送请柬,我问他婚礼的安排,他竟然说:一切交由年轻人去安排,不会有问题的。我们到时出席就行啦。办一场婚礼,里里外外要安排的事有多繁琐,他竟然轻轻松松地说没问题,真服了他!

        除了糖尿病,二弟并没有其他病痛。他离开那天,更是完全没有病痛的征兆。一个早上还谈笑自若的人,下午四点多就一瞑不视,无常汹汹来势,能不叫人震撼?佛教徒常叹诸事无常,也知道无常不择时、不择地,随时出现,却难以想象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几个小时内就莫名其妙地永眠,看来,这么潇洒的死法也只有万事都没问题的人才做得出来!二弟不知无常为何物,他却用生命教我认识无常的威势有多威猛。

       二弟的人生已落幕,盖棺论定,他这一生没有挂碍,平时什么事都“没问题”,凡事能放手,临命终时,也潇洒地挥一挥衣袖,没带走一片云彩,在他的心目中,也许死亡本该如此,不是问题!

        

      

       

Saturday, October 1, 2016

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我当义工的寺庙从2007年到2013年,每年举办“清明节追思征文”。我所负责的策划工作并不难,却相当繁琐,当中感人的是我站在最前线,接触到参与的作者们,也在校对稿件时,有机会最先感受到几许人事的遗憾与无奈。

        2013年,一位年仅15岁的女生寄来一篇追思她挚爱的妈妈的文章。在众多成人作者成熟的文笔的衬托之下,她用缅怀14年母女情的笔调、用独生女对妈妈撒娇的口吻、用15岁女孩掏自心底的心声书写失去慈母后的无助、对前景的期望与向泉下慈母许下的誓约。她的文章并不是最佳的作品,情真意挚却感动了不少读者,她单亲的身份也引起我对她的关注。

        自从先夫往生后,我一肩扛起抚养三个还在求学的子女的担子,深谙单亲家庭里,除了经济负担,一家人的心灵有多需要抚慰。这一向来,不论在校里或校外,我对失去爸爸或妈妈的单亲孩子都多付出一分关怀。如今,三个子女都不负我所望,有一年的家庭团聚,儿子对我说:失去爸爸很苦,侥幸的是我们还有您。如果换成失去的是妈妈,我不确定自己会是怎么样。儿子这么说,并不是抹煞他爸爸的价值,而是看到一位名列前茅的同学失去妈妈后,父亲借酒浇愁。看到原本前途无量的同学因酗酒的爸爸迷糊过日跟着沉沦,他因而有感而发。儿子的话令我感触良深,深铭心扉。

        寺庙在2014年改用短片代替追思征文,作者群换了人,我也因不能胜任新科技而退下。今年920日,突然接到那位女生来电,要求我带她寻找前面的路。与她相约见面,才得知她在去年SPM考试中获得全科A的佳绩,却因为家里少了一个能帮她领航的妈妈,她为了纾缓经济困境,看在每个月430令吉的津贴份上,贸贸然报读她并不感兴趣的师训课程,如今卡在其中,进退两难。

        耐心地帮她画出摆在前面的三条大道,也致电向专业升学辅导员质询升学的途径与申请助学金的步骤,一切只留待她自己细细思量后再决定选择走哪一条路。失去妈妈后,她没法与爸爸沟通,对他彻底抗拒,也表示对唯一的哥哥失望,身边没有可以谈心事的亲人,就连旧日的师长与同学,她也不愿交往,我从她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说话间不断长吁短叹,意识到情况并不简单,心里暗暗担忧她会陷入忧郁症的深渊。

        她告诉我,高中考试能考到全科A,就是因为她封闭了自己,全心全意念书,不会就向师长或同学请教。如今,在师训学院里,她却无论怎样尝试都读不进脑,师长与同学也都不理她,处处饱受白眼。与她谈了半天,我发现问题的关键就在她自卑地认为人人都不理她,失去自信引起的神经过敏让她不信任任何人,看来能解开这个结的就只有她的妈妈。设若妈妈还在,以她考到的佳绩,申请奖学金不会有问题,进入大学的路也不难走,何需困在师训学院里掉眼泪?

         就其因为失去了妈妈,一个前程似锦的青年处处触礁,彷徨无主,不就印证了我儿子之前所说,失去妈妈比失去爸爸更为不幸,没妈的孩子果然像根草吗?

Monday, September 12, 2016

竞赛


        受邀当一项竞赛的评审员,我婉辞再三,仍然推不掉,只好勉为其难上阵。

        我抗拒竞赛的原因始于我在某国民型中学当训导主任那个时期。那时校中每年举办欢庆卫塞节晚会,由学生呈献歌舞节目,并设奖项奖励表演出众的团队。为了夺奖,有的班级请出师自校友会舞蹈组的学姐来教导;有参与校外舞蹈团的学生也请舞蹈团的专人来教舞。职务攸关,她们练舞时,我尽可能去巡视,亲眼看着每一队练舞的过程,也深深了解每一个舞蹈员的付出。竞赛时的评审团则是由校方礼聘校友会舞蹈组的成员担任。也许评审员比较欣赏自成一家的舞艺,也许她们不习惯不同类型的呈现方式 ,在主观因素影响之下,比赛的成绩可想而知。我在后台看到败下阵的舞蹈员相拥流泪,心里很替她们难过。眼看这种没有明确性定输赢的竞赛,在评审员的眼里各花入各眼,很难明确地划分出谁比谁更胜一筹,光凭评审员个人主观的判断,准确率就算只是差之毫厘,后果的效应可能会谬以千里,所以,打从那时起,我只想与“竞赛”这两个字远远地保持距离。

        我不否认竞赛是一股鞭策精进的推动力,为了夺标,参赛者全力以赴,力求创纪录。基于有竞赛才有进步的原理,生活中大事小事都设竞赛项目,名堂之多,不胜枚举。我个人并不反对胜败分明的理性竞赛,例如打球、常识比赛之类的竞赛,明眼看得出谁比谁强,一点不受主观所影响,输的一方自然口服心服。我不能认同的是凭主观打分数的竞赛。就以作文比赛为例,凡是教语文科的老师都知道,同一篇文章,在不同评审员眼里,优劣的差距甚远。就算同一个评审员,评审时心境不同,评分差异的幅度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之下,凭着评审员的分数一锤定音,何其不公道?对已竭尽所能,却被淘汰的一方,打击的力道不容忽视!

        在会泉学苑周日佛学班,我们每年都举办讲故事比赛,与一般比赛法不同的是我们设才艺奖以奖励各方面的表现都优秀的参赛者;表情达意奖颁给讲故事时能用表情将故事的含义演绎得淋漓尽致的参赛者;有表演天分,能用演技表达故事的参赛者获得的是演艺奖;讲得头头是道,只是表情逊人一筹的参赛者得的是口才顺畅奖;为鼓励讲故事技艺不如人,却有心求进步的参赛者则用进步奖勉励他。

          奖项不以冠亚季军定名次,比赛中没有人得第一名,是为了减少学员争第一的野心。就算表现比较逊色的学员,只要力求上进,仍然有望获得进步奖,不再自认跨不进讲故事的殿堂而自卑、丧气。与此同时,讲故事比赛也不再是那几位能言善道的学员独霸巅峰的专利。在这种奖励法之下,只要肯尝试,人人都有机会夺奖,人人都对自己有信心。这样的竞赛,不是更有意义吗?

Friday, September 2, 2016

想你,八妹


        八月廿一日是八妹逝世五周年忌日,那一天正巧妙香林寺启建盂兰盆法会,我有职务在身,走不开。弟妹们体恤我分身乏术,约好在下午一点到基督教坟场的骨灰亭追思她,四舅的子女、孫男女也随后到来。

        基督教的仪式简单,三盆黄玫瑰摆在她的碑前,虽然无语,却深深表达了八妹夫、我们家兄弟姐妹以及四舅的子女对她无限的思念。八妹夫远在悉尼,不克带领我们行基督教的祭礼,只由四妹领导我们在她的碑前祷告,并播放圣经及八妹生前最喜爱的圣诗。首首圣诗将我带回五年前八妹在悉尼的葬礼的记忆:她穿着嫁衣,就像生前那么漂亮,静静地躺在棺里、亲友们不舍的抽泣与泪水、侄儿代表亲朋戚友细数她留下的深刻印象以及生活琐事……一幕幕的往事,撕开心底已结痂的伤痕,虽然已经经过1825天,我们姐妹依然禁不住泪盈眶。

        八妹为人乐观,对人慷慨,处事不拘小节,所以她的人缘极好,无论在教堂里或医院里,她都是受教友及同事欢迎的中心人物。她有一把我们家族特有的爽朗笑声,她的家翁告诉我有八妹在的地方就可听到笑声,就算不太称心的事,她也用笑声带过,所以他称她为大笑姑婆。从先夫在1985年往生之后,直到她结婚那年,每年学校放长假,我到阿德莱特探访孩子,她都在我抵达的前一天从悉尼飞到阿德莱特,在我儿子家等我,每天陪我四处溜达、购物,留下许多如今再也追不回的珍贵记忆,当中不乏她摆乌龙的糗事,那也是叫我回味无穷的生活乐趣!

        今年正月一日,八妹夫把八妹的骨灰送回槟城,这是她往生后第一次在槟城过周年忌,也让我们第一次有机会亲自给她献上她喜爱的黄玫瑰,亲身在她的牌位前追思,一了迎她回家的夙愿。八妹已安息主怀,骨灰是身外物,在哪已不再重要,但我们对她的思念不减,那是亲情的执著,一天还是凡夫,我们仍然没法放下!

        这一天,骨灰亭外凄风苦雨;骨灰亭里的人,心里也是凄风苦雨。这时候再多的呢喃,都没法激起回响。不过,我们都深信,八妹在主耶稣身边,(这是我儿子去探病时,她告诉他的话)过得比五浊恶世的人自在快乐,只想告诉八妹:我们都思念你!

       

       

Saturday, August 20, 2016

七月的恐惧


        有些华裔视农历七月为鬼月,相信这整个月里鬼门关大开,孤魂野鬼四出流荡,还穿凿附会地把各种灵异迹象与农历七月串在一起。我们小时最常听人绘影绘声说有女信徒为腾出手摆放祭品,将小孩安置在拜桌上,触恼了大士爷,取了小孩的生命,这一类的传说家喻户晓,很多家长用来吓唬好动的子女别靠近盂兰盆胜会的供桌。小孩无知,只会照单全收,不求证既然闹出人命,为何不见刑事追究?也不怀疑怎么不见有关小孩暴毙的新闻报导?于是,有人对盂兰盆胜会供的大士爷敬而远之,有人怕触犯到孤魂野鬼,在七月夜里尽可能不出门,也避免到山上海边。这些概念深植心中,久而久之,对农历七月产生莫名的恐惧。

        妈妈生前虽然也相信这一套,但是我们家的孩子大都在天主教学校就读,深受天主教教育的影响,虽然在妈妈禁制之下依然守农历七月的禁忌,却没有人真正相信七月鬼门关开放,恶鬼满人间。我们最喜欢的是妈妈要我们在七月初一、十五及月尾入夜时分在屋前沟渠边点蜡烛及烧金纸。家家门前都聚着一群孩子,拿着一大串蜡烛,把蜡烛黏在沟渠旁的马路上。我们像在玩接龙游戏,蜡烛从一家的沟渠边缘接到另一家的沟渠边缘。大家先是比看谁把蜡烛排得最整齐,点上后,只见烛光像一条火龙,煞是好看。大人虽然也知道我们只喜欢那种热闹的气氛,并不真正在为夜游的鬼神照路,但是,只要我们不讲冲犯鬼神的话,他们都闭一只眼任由我们玩乐。

        长大后,我们不再延续这些七月的习俗,也没再见到有人在入夜时分在沟渠旁点蜡烛。我当义工的寺庙在每年七月启建孝亲报恩法会,那是为报答先人提携之恩的超度先亡法会,在这个佛欢喜日里,本该只有感恩心,没有恶鬼阴影的威胁,但是,当义工时,却看到参与法会的孝子贤孙对七月有另一套禁忌。最明显的是常见他们在祭祀祖先后,把祭品留下就匆匆离去。劝他们把祭品带回家,才知道原来有人顾忌魂魄会随祭品进家门,扰攘家人的安宁;有人认为祭过死人的食物带秽气,吃了会带来晦气。更甚的是竟然有人对报名参与法会的收据也有所忌讳,有的留下不肯拿走;有的紧张兮兮地问我们要拿到什么地方焚化掉?一张平常的纸张,没有法力,更不具魔力,真有那么可怕吗?从这种种迹象,可见民间信仰的力量羁绊人心,无声无息中形成牢不可破的恐惧心理。对七月的恐惧已根深蒂固,不论对屋外的野鬼,甚至先亡的祖先都感到害怕,活在鬼影憧憧的心理压力下,七月可真漫长不好过啊!

       

Monday, August 8, 2016

假如你还剩六个月的生命


        有鉴于一位平日无病无痛的朋友被告知还剩六个月的生命,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医生的诊断就像颗被引爆的炸弹,把我们震得不知所措,除了非常不舍,更为生命的无常所震撼。这段期间,朋友聚谈,不自禁互问假如你还剩六个月的生命,你将做什么安排?

        有人潇洒地说:既然路已到尽头,无需再为开拓前程而奋斗,干脆放下手头上的工作,尽情享受人生。先与家人出游,游遍平日想去却还没去的旅游胜地,吃喝玩乐。养胖了,无需为体重担忧;玩疯了,没人会怪你放肆。反正日子已无多,家人会比较纵容,你有资格撒娇、撒野、放纵,毫无顾忌,那可是用生命抵押回来的啊,再不任性,更待何时?

        比较严谨的朋友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强烈表示不敢赞同,唱反调道:不行!既然是生命最后的路程,何不留下让家人朋友难舍的记忆?千万不能让撒娇、撒野、放纵留下放肆骄纵的标签,坏了一生守则的修行,那是晚节不保啊!我倒想尽量给家人、朋友更多的爱与关怀去感动他们,我走后,他们才会思念我…..”话还没说完,就被持不同见解的朋友唱道: 你累不累啊?已到生命的尽头了,还在摆地摊卖爱与关怀哦?他们说得也对,对家人朋友的爱与关怀是在平日的互动里累积,若只为了赢得人家的思念与不舍,临走前才积极推出超级的爱与关怀,就像苦情剧里生离死别的镜头,矫揉造作得叫人难以消化,有这种必要吗?

         眼界高,择偶条件苛刻,至今仍云英未嫁的经理级人马叹道:“哎哟哟,我连最基本的恋爱滋味都还没尝到,六个月后就得抱憾离去,这一生岂不是白活吗?如果我真的还剩六个月的生命,我不管张三李四,只要合眼缘,都要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作风高傲的大女人这时一改常态,讲话像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女孩,表情滑稽逗笑,在场的人搞不清她到底是不是真的已豁出去或只在讲风凉话。只见她高不可攀的架子不见了,身段放得很低,语气也温柔,我倒觉得她这一刻最可爱,难道真的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在场唯一不为震撼弹所威慑的老人默默地聆听各人的观感后,脸上表情平淡,没有激动、没有恐惧、没有大家期待看到的焦虑,也并不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看到大家把焦点聚在他的身上时,只淡淡地吐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八个字。是的,寿命不受人力所控制,但是人可以决定如何去接受寿命的安排。还剩下的日子虽不多,用来安排身后事却绰绰有余,所以他不急。财务上,该还的还;该收的收,没賒没欠,走得轻松。子孙自有子孙福,平日尽了调教的天职,这一刻不劳再牵挂。身后是毁?是誉?是称?是讥?种如是因,结如是果,因缘果报最公平,容不得你挑肥拣瘦,既不能奢求,也没有什么好怨的,所以口服心服。把病交给医生,将命交给菩萨,尽了人事就该听天命,一生不欺不诈,菩萨会做最好的安排,他对菩萨有信心,是以心境平淡。

        一个话题牵引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冷眼旁观,就能看到不同心态的人呈现迥然各异的众生相,煞是有趣。只不知若是还剩下六个月的生命,请问你会做出怎样的安排呢?

Monday, August 1, 2016

信徒的迷思


       报载七月中旬有民众在靠近卓坤山的双溪里武油棕园放生31条大蟒蛇。大蟒蛇对人畜的杀伤力虽不及眼镜蛇,但是,它仍威胁那一带的居民、畜牧场里圈养的鸡鸭猪羊及上山休闲的民众的生命安全。

        放生的民众在觉察事态严重后,虽有向双溪里武村长确定放生蛇的地点以便善后,新闻却没交代他们放生蟒蛇的目的何在。31条蟒蛇不是个小数目,搜集这么多条蟒蛇的过程必然煞费周章,相信所费也不是个小数目,如此不惮其烦,不可能出于一时兴起或纯粹恶作剧。不论放生蛇的民众是与油棕园主人过不去或极有可能基于宗教为护生而放生,他们不把偌大数量的蛇放生在荒山旷野,却将它们放在能威胁到人畜的地方确实有鲁莽之嫌。虽然放生者强调说放生蛇的地方距离民宅约一小时的路程,但是,别忘了蛇是活的,而且行动迅速,它们为觅食求生存会潜入民宅,伺机吞噬人畜,在在都对民生造成威胁,更糟的是蛇群若在这里传宗接代,后患更加无穷。

        从另一个角度看宗教为护生而放生,他们花金钱精力去搜集蛇群,把原本自由自在生活在郊野的蛇群从它们的窝捕捉回来,最前线的受害人是那31窝蛇族。为了表现个人的慈悲,拆散了31窝蛇家庭,是自私自利的恶行,算是哪一门慈悲?被捕的蛇被放生了,放生者洋洋得意,认为自己做了善事,殊不知那31条蛇就像古时被发配边疆的囚徒。古中国不讲人权,被判流放边远之地的犯人申诉无门,心底深处仍难免有怨。蛇群可没犯错,无缘无故被放逐在陌生的环境里,它们为不可知的未来而惶恐;为妻离子散而伤痛,换成是你,会感恩那群把你当行善工具的“恩公”吗?31条蛇原本就是“活生生”的,何必劳你来“放生”?这种放生,不是多此一举吗?

        除了放生蛇,信徒最常放生鸟和鱼。每一次的放生,背后都同样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悲惨剧情。为了供应放生用的鸟和鱼,就有人四出捕鸟捉鱼,放生的人在不自觉中沦为破坏天伦的主谋,却又转回头摆出一副慈善的嘴脸,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里望母归,多么虚伪、多么自相矛盾啊!

       读到放生蛇的新闻时,我感触良深,因为十多年前我曾为了亲人的病发过放生的愿,到鱼店买了72条小鱼,拿到寺庙前的池塘放生,后来得知小鱼都葬身蛇腹,心里愧疚自己的无知与无明,以致放生成了放死,只能求忏悔、回向功德去补赎,从那时起,不再循俗放生,改之以随顺因缘放生。所谓随顺因缘放生就是遇上壁虎蟑螂找上门,将它们引到公寓楼下的垃圾桶,让它们在更广阔的空间找生存。我也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对不对,但求心安而已。

        身为信徒,理应遵循教规,但是,当发现教规有悖常理时,我不会盲目跟从。常见有信徒用惨无人道的方式杀人生命后还理直气壮地高呼他们的教主伟大时,我很为他们的教主叫屈,若果教主因信徒惨无人道滥杀无辜而伟大,他根本就不配成为一教之主;若是信徒有意遂一己的恶念,借教主的名滥杀无辜,那是陷教主于不义,罪加一等;若信徒与之前的我一样无知,欲放生却置之于死地,有识之士就该有以教之,导入正途,则是天下众生之幸矣!

       

       

Monday, July 25, 2016

观云悟相


         透过飞机机窗看云海,最常见的是一簇簇粉白的松树,层层叠叠,云堆里偶尔也显现各种类型的动物。我注意到观云人的心里想到什么动物,眼里看去就像是什么动物。云,它没有定形,是观云的人为它定的形。

         从香港飞高雄途中,我看到云堆呈现一只温顺的小猫依偎在一只狗的肩上,小猫懒慵娇惰,像小女孩赖在妈妈身边撒娇;狗儿和蔼慈爱,像妈妈在安抚娇憨的小女儿。猫狗原本是互不相容的动物,云里的猫与狗却出奇地亲昵,我虽觉得不合逻辑,却仍陶醉在那体贴温馨的一幕。那可不是出于我的想象,自然不是我定的形。定睛一再确定,没错,那确实是猫与狗温存的景象。这时,机身绕过云层,猫与狗蓦地里不见了,同是那团云,转个角度,换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恶魔的头,温煦不再 ,冷峻骇人。景象转瞬有180度的转变,我刹时顿悟:这就是世事,随时会转变,无需逻辑,显现的是无常相!明白了世事本无常,色相原是空,对世间物的转化就无需执著。

        悟归悟,对着色相,能不执著者几稀。色相的影响力,无远弗至,女性为了拒绝变老变丑而耿耿于怀,节食整容,典当健康在所不惜。男性为美丽色相所迷,拜倒石榴裙下,甘心在牡丹花下做鬼也风流。老千借色相的掩饰,衣冠笔挺,一副财阀相;店家被色相所遮蔽,捧为财神爷,珠宝名表尽往他的面前摆,招待阔客无需防范,待被妙手空空掉了包才觉悟被色相迷了心窍,悔之已晚。其中力道最强的莫过于¥相,足以颠倒众生,只要欠缺定力,为追求¥不惜毁了小己乃至祸国殃民,终至身败名裂者罄竹难书,这些都是世间人对色相的执著!

        人与人之间套上了人伦的外相,演绎出亲子、夫妻、手足、同窗、同事种种关系。往深一层分析,这一世的父母兄弟,前一世又是谁?既然无债不来,那么,是来还债?还是来讨债?还没走到最后,谁都说不清,不必为外相所迷惑。

        觉悟者告诉我们:夫妻是缘,有善缘、有恶缘,无缘不相聚。子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也告诉我们:世间众生,父母夫妻四种缘不外四大类:孝子贤孙是来报恩的;败家子是来报冤的;生得可爱,讨完就走,是来讨债的;供养父母的子女是来还债的。推广到我们一生所接触的人,对人事就能看得开。缘起则聚,缘灭则散,好好珍惜还能相聚的时光,随顺因缘,生活自然豁达。

        对生命中的另一半,无论是因善缘而聚,或是因恶缘而结合,既然是百世修得的因缘,那就欣然接受。偿还恶因缘,给它画上句点,来生来世不再遇上,不是很好吗?以此类推,对身边的人,该偿债的,偿得无怨无悔;对生得可爱却走得早的,就算心有不舍,明知他为讨债而来,也该放手让他已得偿所欠后安然离去。像这样,完结恶因缘,让善缘再广结善缘,至少娑婆之苦不再那么苦涩,不亦善哉?

        

Monday, July 18, 2016

一粒老鼠粪足以破坏一碟美食


        学生来电告诉我她从我的部落格贴文中得知我捐书的事,为了响应推广阅读风气,她建议由她去联络老同学,合资为在籍学生提供阅报的方便,问我可赞同她的做法?这可问倒我了!

        鼓励在籍学生阅报,既能增广见闻,也让他们从副刊的文学作品学习书写规范华文,一举两得,值得鼓励。只是,莫说今日的报纸副刊没有供学生投稿的平台,所刊载的文学作品也大幅度减少,就算还有让学生从中吸取养分的版位,这当中好些作品并不全符合华文书写的规范,倒是参杂了俚语方言,成为大杂烩文学,那是另一类的文字污染!我曾读到“D地野都系我老豆教的大佬冇胆话,你敢?尼个衰仔黑人憎这是哪一门的华文?此外,搞唔掂冇眼睇搞搞震这一类被用得多而跻身规范华文的词汇,几已积非成是。更可怕的是有些来头不小的作者,其作品的标题竟然是方言式的、不伦不类的华文,试想若学生阅读后照单全收,让这一类不是华文的华文驻扎文坛,下一代的华文还算得是华文吗?

        我对方言式的华文敏感,全因我当华文教师时,有一位写福建话华文的作者是当时某报副刊的当红炸子鸡,他能理直气壮去揭发时弊,淋漓尽致地替读者说出他们没法表达的心声,很受读者爱戴。有读者徘徊报馆门前等他下班,瞄他一眼才舒服地离去;有读者送蛋糕表达仰慕;他的行文尖酸泼辣,专栏的文章就像一道道甜酸香辣恰到味的菜,很对读者的胃口,一上桌,就博得掌声如雷。他的专栏替副刊添光彩,替报纸吸引读者,他成了报馆的宠儿。我虽然也喜欢读他的专栏,只是他的福建话式的华文却叫我们这些华文老师苦不堪言。学生的作文里,写参加宴会的场面,免不了出现吃桌 (宴席)、写华人习俗的文章,必然有红公间(神庙)、机童(乩童),不一而足。饶是我们怎样警告学生这种不是华文的华文会在会考里把她们拉下马,学生依然听而不闻,照写不误,我们只能紧皱着眉头一再改。退休多年后,有学生向我透露她被调派中国,就因习惯用方言式的华语而吃了大亏,(见2012315日《文字污染》)更加深我对方言华文敬而远之。

        我虽乐见青少年多阅读,却也没掩饰我对今日报章副刊版某些文艺作品的失望。虽然,这种受污染的杂烩文章并不多,但是,一粒老鼠粪足以破坏一碟美食,从当年那些搀杂了福建方言的专栏文章贻害了我的学生的实例,足以证明我所言不谬。这些纯是我综括个人的教学经验而得的观感,说我执着也好,说我要求太严谨也好,作为华文老师,我的立场分明,不会妥协。但是,我并不想左右学生的决定,既没鼓励她积极去推行她原定的计划,也没泼冷水,她已是成年人,有自己的见解,应该知道要怎么做。

       

       

Sunday, July 10, 2016

人祸


十妹在槟城的工作部门关闭,她被调派到黎巴嫩(Lebanon)首府贝鲁特(Beirut)工作。我的知识浅陋,对黎巴嫩认识不深,只知那是属于中东国家,东部与北部与叙利亚接壤。中东国家的局势不靖,炸弹袭击、恐怖分子杀害平民,时有所闻,尤其叙利亚自2011年初局势紧张持续至今,多地武装冲突不断,内战升级,战斗蔓延到黎巴嫩。叙利亚人民宁冒生命危险逃亡他国的新闻,叫人很为难民的苦难心生不舍,尤以3Aylan卧尸土耳其Bodrum附近沙滩的照片见报,揪痛世人的心。一听到十妹将到与叙利亚为邻的国家服务,我的心不禁往下沉。

        在这个国际性非盈利机构工作十多年,十妹一直都做得很有成就感,就算当年外甥女还在稚龄而她必须出差菲律宾、所罗门群岛,甚至埃及,她眉头都没皱一皱,足见她对这份工作的尊重,所以,我们姐妹虽然担心她的安全,却没有人加以劝阻。体贴的十妹夫什么都没说,只是有条不紊地安排好他的工作,找匠人安装好即将空置的屋子的防盗设备,再打点一切,就陪太太走马上任。

        从十妹传回来在贝鲁特上巴刹买菜的相片,看到那边的菜市场比我国高档的百货市场还整齐美观,与我想象中的中东战乱国家的形象相差一万八千里,我不禁有些混淆,怪自己怎么把人家的国家想得那么不堪呢?难道贝鲁特果真如传说中说的,有小巴黎的外号,生活浪漫而且有品味?只是,她夫妇除了在抵达时传讯报平安,便因当地电讯不如我国方便,我没再听到他们的讯息。我想念她,传短讯问候,她回邮要我们放心,她说他们能适应那边生活,只是工作很忙。后来才从四妹处知道从黎巴嫩寄短讯,每则马币十令吉,短讯若写得不短,就当两则计算,收费贵得令人咋舌!像这样电讯不方便的国家,与舒适、有品味划不上等号,那会是个怎样的国度?

        我们家族的成员散居国外的人数不少,从最邻近的新加坡,到澳洲阿德莱特、悉尼与柏斯、欧洲的荷兰,最远的在加拿大。不论距离多远,我们只有思念,不曾有忧虑,只有十妹夫妇在黎巴嫩最令一家人担忧,全因那个国家笼罩在战乱的阴影。

        今日人类最引以为苦的是天灾不断,人祸频传。天灾不是人力所能阻拦,人祸却是人为的灾难。为纵一己的私欲,丧心病狂的人威胁人命,带给世人恐惧与忧虑,这种人还能算得是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