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8, 2012

教室里的观世音

                       
        接到离校已十多年的学生的电话,我习惯性地问她近来可好?她劈头一句“好就不会打电话给老师了。”怔得我一时回应不过来,好就不打电话给老师,有麻烦才想到老师,像话吗?回头一想,至少她肯定了我是她有麻烦时能助她一把的对象;这么多年了,还保留着我的电话号码,对早已离校的学生,我还能期望得更多吗?调理好情绪之后,我耐心地听她细诉也助她分析她面临的问题。
        在杏坛默默耕耘三十多年,若不是限于法定退休年龄,我还真不舍得退下,只因为这不止是一门职业,也是一道人与人之间心灵交流的管道,更能借此门路为年轻人解除疑难、排除困惑、慰藉惶惶不安的心境,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1959年,我们女学员被派到坤成女校实习教学,是我执行教学职务的第一步。初为人师,我们完全没有“老师”的架式,像学生的姐姐多过是她们的老师。实习期间虽然有讲师坐在课室后面评审而紧张,但是,只要哪一节课没见到讲师的踪影,师生就放松心情,讲课顿时变得轻松无比。我常拿学生的语病当教材,学生把“开灯”写成“开火”,问她在家里开火,打谁?惹得笑声不绝,是我上课的写照。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彼此没有隔阂,虽属短期实习,学生有心事,都不迟疑地向老师透露。那时,自己的人生经验不足以助学生解决问题,但是有个“大姐姐”在聆听、在安慰、在背后支持,多少能助学生释怀。初踏进杏坛,我误打误撞中就这样把工作兴趣化,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证明这一步棋没走错。实习期满,学生乘校车到傍黛谷语文学院与老师们欢聚,小女孩的热诚比她们手中的礼物更叫我们感动。半世纪前的往事至今犹历历浮现脑际,证实对学生用爱语感化确实远比藤鞭、斥责管用!
        雅比灵国民中学创校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原本是专为各语文小学会考落第生而开办的学校,校中的硬体设备特别注重工艺、家政与商科。从华小转来的学生在以国语国文为媒介语的环境中无所适从,与不谙华语的师长没法沟通,那份焦虑与不安写在脸上,这时,校中的华文老师就像溺水的人手中的浮木,多少心灵的怖畏得以抚平、多少惶恐与不安得到慰藉。传达讯息时,老师是学生的通译员;遇上来自英校,语文占优势的学长对“有口难言”的华校生不公平时,老师挺身而出为他们讨回公道;有那用尖酸刻薄的话嘲弄华校生发音不准的师长,老师善巧方便地借他们的话回敬,“学生把fried rice讲成fly rice,的确很滑稽,幸亏他还知道rice 这个英文名词。您老是华人,可知道rice的华文名称吗?”三几次下不了台,二毛子老师此后不再拿华校生的英语发音当笑话,不再称学生为Potato,还学生尊严。
        陪学生走过那段有点崎岖的中学路程,进入工艺学院或职业学校的学生都能顺利地在毕业前就获得雇主青睐,他们纷纷回来找老师当担保人。不曾过问担保人的责任有多大,也不曾迟疑会不会因而被学生所拖累,只因为我们并没把学生当学生看待!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我说:师者不但对学生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还得学习观世音菩萨,得随缘应化,应以何身得度,就现何身,也包括必须具备能包容学生无事不登三宝殿,只在面临困扰时才想到你的菩萨胸怀!

Thursday, August 2, 2012

柬埔寨之旅

                            
        我们一行四人出发到柬埔寨之前,我的大女儿原本有点担心三位随行的长辈是否走得动,直到看见我们除了挥汗如雨之外,都走得脸不红气不喘,不由得竖起拇指赞好,她特地为我准备的拐杖也只在游吴哥窟时派上用场。
        在金边(Phnom Penh)参观大皇宫。据地陪说,皇宫旁金阁寺和银阁寺里所展列的金银用具都是真金纯银打造的,银阁寺里还有一方用银片铺成的地板。相比之下,我国的银行提款机多次被匪徒连“根”拔走;皇宫围墙的徽章尚且被不法之徒撬走,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之徒如此猖獗,如果守卫不见得森严的金阁寺银阁寺是在我国,后果会是如何?与淳朴、戆直的柬埔寨人相比较,国人中的害群之马真叫我们感到汗颜!
        波布罪恶馆(Tuol Sleng Genocide  Museum)是杀人魔头波布用惨绝人寰手法凌迟被加以罪名的国人的展览馆,规模虽远比不上南京大屠杀遇害同胞纪念馆,但是,两者都暴露出盖世魔头残酷的一面。地陪有多个家人是受害者,有切肤之痛,但是他讲述这件事时却平静得就像在讲国家历史,表现得很专业。
        五天四夜之旅,最引我们注目的是无论在广场上,市场里,名胜地,甚至在游船上都可以见到衣衫褴楼,一见到旅客就围拢过来伸手乞讨的大人与小孩。我们乘游船游览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萨湖(Lake Tonle Sap)时,有个妈妈开着小船,带着两个约莫四五岁的小孩,孩子颈上还盘着一条蛇。她把船驶近我们的船,小女孩熟练地伸过手拍打着我们的船,接着攀住船边,伸手讨钱。从小就教导子女伸手讨钱,叫人不知要同情他们生活贫困或是怜悯这些孩子,他们长大后还肯靠劳力谋生吗?在不当的身教之下,只怕她的孩子将会以乞讨为终身职业,翻身无望,那才是最大的不幸!
        市场里的小贩大多为女性,她们待客的态度很亲切,个个都笑容可掬,讲话轻声软语,即使交易不成,依然满脸笑容送客,给旅客留下好感。唯一叫人不敢恭维的是,无论是在苏联市场或到百货公司购物,都得讲价。价钱谈不拢,只要客人作势离去,她们甚至会给你打对折!
        到暹粒(Siem Reap)的第二天,地陪带我们到一家百货公司购物,只见大门口有五六位女售货员在迎接客人。我们不知道排场这么壮观的公司竟然与苏联市场一样,必须讨价还价。我的女儿买了两件标价二十美元的T恤,后来才发现我的同事只以半价买了同款式的衣物,她觉得要这么样讲价还价很累人,购物兴致索然。初来乍到,我们不知物价,也不会杀价,为了免得被当金马仑菜头,对这家公司的土产、精品及珠宝部门,只是绕道而过。夸大标价,再以折扣诱客,会让顾客失去信心。不能以诚待客,结果失去更多,只可惜那家公司的老板不懂顾客的心理!
        我们游柬埔寨的重点在游览吴哥城,却因为安排上有些误会,结果只安排一天的时间游览吴哥窟(Angkor Wat也称为小吴哥)、大吴哥(Angkor Thom)、巴戎寺(Bayon)、变身塔( Pre Rup Temple)比米拿卡遗迹(Phimeanakas  Temple)及与老树缠结得难分难舍的塔布隆寺(Ta Prohm),其他古迹如战象台(Terrace  of Elephants)、癞王台(Terrace of Leper King)、皇家浴池(Srah Srang)只能走马看花。古刹的梯级都很陡峭,而且没有扶手,爬上时没问题,下来时却走得战战兢兢,幸亏有地陪扶着我走下来,真佩服当年的王族与高僧每天是怎样上下的?
        吴哥城宏伟壮观的建造工程、雕塑得栩栩如生的佛像、神采飘逸的飞天(Aspara),还有那壁上无处不在,精美绝伦的浮雕,鬼斧神工,叫人惊叹不已。对这个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刹,我们虽然没法走遍,也因黄昏那场雨而没法观赏落日余晖,却已觉得不虚此行了!

       
       
       

Saturday, July 28, 2012

鬼见拍手笑

                                  
        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才把两百多篇文章整理出一个头绪,将原稿交给主编帮我编辑;一面调整好字体、输入指盘(Pendrive),交给朋友作美术设计;如今手上还剩下最后的程序是细读每一篇文章,并加以润饰与衔接。工作琐碎繁杂,所费的心血比往日出书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中最棘手的要数为凑足《追思》那一辑,我从旧作中找出18篇追思文,重新打字,每周两次,在两个多月内连续刊载,自己作得很辛苦也让有缘人读得很累。
        如此瞎忙一场,纯粹是为了不想作品在自己身后流失------一个多么痴、多么俗兼多么无聊的念头!省悟到不值得为一念之痴而劳神,很想就此打住,主编却认为既然已花费了这么多功夫,半途而废很可惜,建议我继续把书编好,留着看能为哪个需要筹款的团体再度效劳。她编辑的用意与我结集成书的出发点南辕北辙,不过,诚如她所说,已动用了多方的人力与物力,势成骑虎,这时罢手就太对不起热心帮我的朋友。       
         主编朋友比我豁达有远见,她肯花费时间与精力为我编辑,纯粹出于一心要造福社群,像以前一样,用售书所得为慈善机构筹款;我却只为了满足个人为留下作品的物欲,自私而渺小,与她相比,我相形失色,自愧不如。
        有动笔习惯的人都体会得到写作人总珍惜自己的作品,视之如亲生子女一般,不管写得好不好,独家品牌是自己思绪的结晶,就像妈妈眼里的子女,管他比不比人优秀,永远会把他们放在第一位,相信同道能理解我要结集出书的意愿。但是,从学佛人的角度看,佛偈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打铁做门槛,鬼见拍手笑。”当一个人在这一期生命结束后,他与生前的人事物尘缘已尽,就不再有瓜葛,眷属亲人尚且必须放下,何况作品只是身外物?人死后,遗作是否还存留世间,既然已与我无关,何须劳心费神去攀缘?学佛多年,我却犹自没法看得开,放得下,执著地硬要把作品长留给后人,不就像打铁做门槛一般的愚痴?我这个至俗的凡夫活该让鬼见拍手笑!
        满纸矛盾,写出我心里的挣扎:时而有所领悟;忽而再堕迷境。悟时对自己的执著既有悔意兼带愧意;迷时则一头栽进去,宁为得偿所愿而伤身劳神。
        如今出书既已成定局,迷也好,悟也罢,姑且仿效阿Q精神自我安慰,既能借书筹义款,又能保住心灵结晶,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鬼见若要拍手笑,由他!

        
       

Wednesday, July 25, 2012

追思拿督斯里陈火炎

        菩提四校董事顾问拿督斯里陈火炎在七月廿一日安详往生。这位被菩提师生视为大家长的老人家为菩提四校付出半生精力。称他为大家长,是因为他出任学校董事半个世纪,出钱出力,把菩提学校当成他子女的家。只要知道校舍需要维修,他即时派匠人到学校来,也亲自跟进监督维修工程,让菩提四校的师生像有一位家长张着大雨伞,为他们挡风遮雨,可以安心上课。
        真正与拿督斯里有接触,是在我接任菩提独中校长职之后。当他获知校中的电脑不敷应用,便从他的办公室挪出四台电脑,派人送到学校,让学生上课时器材没有匮缺。我们都知道华校办学不易,董事部的经济负担很重,不敢作太多的要求,但是,只要学校设备上有所不足,拿督斯里都不会令我们失望。看到有的独中校长不易为,我很庆幸菩提独中有位像家长一样,护持着师生的董事长。
        先母在我出任菩提独中校长职的第一天心脏病发作,身为长女,我理所当然负起留在医院照顾妈妈的责任。公务私务两头忙,我的体力不支,只好辞职。拿督斯里知道我的困境,建议我把妈妈转送进南华医院,他会安排护士照顾我妈妈,我很感激他对属下的体恤与照顾,然而,妈妈要的是自己女儿贴身陪伴,只好辜负了拿督斯里的一片好意,只是,我一直把对他的感恩深藏心底。
        卸下独中校长职之后,我全职陪在妈妈身边,不曾再踏入校门,也无暇与外界联系。谁知竟然有人要我为校中人事纷争背黑锅。全赖拿督斯里处事手法高明,他不向任何一方求证,只是不动声色,亲自出马查办,结果查出真相,还我清白。虽然事情始末我一直都被蒙在鼓里,事隔多时后知道了,也以真相已大白,无需再追究,但是,拿督斯里判事不偏不倚的公正与精明,却令我深深佩服。
        拿督斯里除了热心办教育,他对社会公益的贡献也是有口皆碑,尤其叫槟城人推崇备至的是他对南华医院及病老院的付出。他惠及病老,功德无量,但是,最撼动我的仍然是那仅仅七个月的宾主关系中,亲身体悟他对学校无私的付出、对属下仁厚的关怀及处事是非分明的态度。
        泰山其颓、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对拿督斯里的离去,在他的家属心中是剐心的痛;在菩提学校是无法衡量的损失。只是,世事本无常,成住坏空是必然的定律。拿督斯里功业已遂,从此永远退出五浊恶世。他的高风亮节永垂不朽,祝愿拿督斯里乘愿再来,远扬恩惠,遍泽有缘人,阿弥陀佛。
写于2008

追思文辑到此圆满完结,衷心感激这两个月来耐心陪着我的读者。感恩。
                                                                                                                        ------寒梅

Sunday, July 22, 2012

悼曾佳祥老师

                                 
        最初与佳祥同事,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我们几个在北海圣玛克中学教书的老师共车上学,与佳祥同车,又同时在英校教华文,所以我们很谈得来。我申请回槟岛之后,就不曾再见到他,直到1988年,才在菩提中学与他续缘。
        佳祥为人沉默寡言,做事低调,在校中人缘极好,是学生们敬重的师长,尤其校中篮球队员更视他如父兄。在我的记忆里,他常用两种表情表露他心中的感受:心情愉快时,他咧嘴露齿甜笑,戴着阔边眼镜的俊脸上,调皮中仍含着一丝严肃的表情;当他懊恼时,眉头微蹙不出声。我不曾见过他开怀大笑,也没听他发过牢骚,是一位与世无争的大好人。
        我曾经问他何时学得篮球绝招,为何在圣玛克中学时深藏不露?这位把菩提中学篮球队带上高峰,也为槟州培植不少州手、国手的大功臣却习惯性地甜甜一笑,谦虚地说他只是误打误撞进了球坛后,再尽力而为而已。 实际上,他为了培训球员,付出不少心血,而且全家总动员,太太与孩子都帮手。他的孩子在关键性的赛会中拍摄球赛过程,供球员们反复观摩,从中检讨及吸取精髓,用新科技助爸爸一臂之力。我在菩提独中掌校时,他答应帮我组织篮球队,后来见到我已辞职而作罢。缘,就是勉强不来!
        最难忘1990年学生罢考时,他见我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这位不擅词令的年轻人拍着我的肩膀轻声说:“学生真不懂事。”简单的一句话,不像在安慰,却已流露出安慰的心意,这就是佳祥一贯的作风!
        我退休那天,他走进我的办公室,带着无奈的表情喟叹:“又走了一个。”话才出口,他自觉失言,一脸尴尬地说:“哎,说错了。”我一向没有禁忌,打哈哈对他说:“没说错,果然是要走了,今天就走了。”说完,哈哈大笑,让他看出我真的并不介怀。如今,我还没走,比我年轻的他却先走了,人生,就是这么无常。
        从工作岗位上退下后,我像夸父,天南地北地追逐着三个孩子,难得与佳祥见面,只在邱玛丝老师的葬礼中遇到他。最近一次,是学生庆离校十五周年的晚宴上与他再见。见他虽然比从前清瘦,却神采奕奕。我以为糖尿病人清瘦是正常的现象,也不以为意,没料到他竟然等不及与即将从纽约回国的圣玛克中学的学生聚餐叙旧。
        佳祥的老家在邦咯岛。他曾经提到他父亲往生时,为运棺到槟岛,舟车劳顿费周章。言下之意,似乎有所顾虑。如今他在槟岛的家里安详往生,走得没有挂碍,又有球坛高足为他扶柩,那是为人师者的殊荣,也该无憾。安息吧,曾佳祥老师。
写于2005

Friday, July 20, 2012

怀念刘淑芬修女(Sister Pierre)

                         
        Piang是当年柑仔园修道院小学的小淘气们给刘修女取的外号。四十多年前,我们上下课都排队念经,刘修女习惯性地对排好队的学生说:“不要站在太右piang,也不要太左piang ,大家站在中jiang。”刘修女的潮州腔把前鼻音读成后鼻音,所以,大家都称她为阿Piang
        尽管谁都不敢在修女面前无礼地称她的绰号,但是这个谑而不虐的外号传递得久了,她也知道阿Piang 是指她。记得有一位同学的妈妈去世,知道刘修女要上她家祈祷,梅女一踏进灵堂,便冒失地问:“阿Piang来了吗?”冷不防她在一旁接口说:“阿Piang就在这piang。”梅女说她当时窘得恨不能一头栽进棺材里。
        刘修女晚年患失忆症。我们去探望她时,若遇上其他修女要上教堂,我们就得陪着她,直到修女们回来,以防她在没人看管之下走失了。我们有聚餐,都邀她参与。在餐馆里,久别的老同学在餐桌上边吃边谈,刘修女不忘提醒我,女孩子出门在外,态度要庄严,吃饭要斯文,不可以败坏了修道院的名声。在她的眼中,年已过半百的我们还是小女孩;在她失忆的脑中,对进餐的礼仪及修道院的名声仍然如此重视。
        三年前,老同学在我家欢聚叙旧,明诗接刘修女到我家,我们还担忧她年纪老大,恐怕上楼梯有困难,谁知她竟然要与我们比赛看谁上得快。一年后的一场病,竟让体质硬朗的她再也爬不起来。我们先后到南华医院及玛利安山探病,只见她脸色黄蜡蜡的,声音微细得必须把耳朵贴近她嘴边,才能听到她在讲什么。去年十二月,我们结伴上浮罗山背探访,她虽然没力坐起来,但是,已能与我们交谈,胃口也不错。今年四月十八日再去探访修女,只见她气息奄奄,已进入弥留状态,就在当天下午,息劳主怀。
        刘修女在一九五二年接替Sister Rose掌校。她的态度严肃,和总是笑眯眯的Sister Rose完全不同。我们当初一致认为是她赶走我们敬爱的Sister Rose,心中对她很反感。升上中学后,在Sister John校长的安排之下,我们与修女有密切的接触,才看出她严格中有慈爱的一面,对她完全改观。
        妈妈最信赖修女的管教,她的女儿孙女都送到修道院受教育。在修女的熏陶之下,我们学会用孝心孝敬长辈;用爱心爱四周的人;用感恩心报答对我们有恩惠的人;用明理的态度待人处世。今天能与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能把工作处理好,修女们的功劳不容抹煞。
        刘修女退出杏坛几十年,学生仍常去探望她。如今她虽然已从红尘中退隐而去,但是她留在学生脑海的音容却永远不会淡漠。安息吧,Sister Pierre

Monday, July 16, 2012

遥祭胡彩秀四舅母

                                 
        抵达英国才四天,便接到四妹传来四舅母往生的噩耗。我的心里一阵剧痛,姐妹俩在电话两端伤心哽咽。
        我出国的前一天,还与四舅母见过面。她笑意盈盈地问起我三个子女的近况,也因为我即将分别与子女欢聚而替我高兴。几天没见,没有病痛的老人家竟因心脏病猝发而离开疼她敬她的子侄们,怎不叫人喟叹人事无常?
        四舅母年轻时,在大家庭里受尽委屈,却毫无怨言。她事姑至孝,与妯娌和睦相处,对子女甥侄无不爱。她与四舅俩宽宏大量,无论谁有急需,他俩都毫不迟疑地伸出援手,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把最好的施舍出来,是家族里备受老幼尊敬孝爱的成员。
        年已八十多岁的四舅母近年来记性衰退得厉害。与她交谈,她总是重复再重复相同的问题,只是,她一开口,每一句都是关爱晚辈的话。
        在十一个兄妹中,妈妈与四舅最贴心。在家族里,我们两家最贴近。每年正月初一,我们兄弟姐妹向爸爸妈妈拜年之后,便到四舅的家去拜年,这规矩几十年没变,这也是四舅家一年一度的盛事。四舅母总是准备了我们爱吃的茶点,一家人盛情招待。四舅母不但熟知丈夫子女的口味,也摸得清我们的爱好,是一位体贴的长者。
        年纪轻轻便守寡的三舅母由四舅夫妇供衣食。他俩视由三舅母照顾的八妹如亲生女儿。八妹回国省亲,待在四舅家的时间多过自己父母的家。每次送八妹回悉尼,想到她单身上路,身边没有人照应,四舅总是唉声叹气,四舅母更是泪涟涟。悲怆之情更甚于我们家人。直到四年前,八妹结婚后,来回马澳,有夫婿相伴,四舅母送机时才不再掉泪。
        六妹与十妹不善烹饪,四舅母煮她拿手菜肴时,总不忘多煮一些送给她们当晚餐。对甥女们尚且如此关切,何况对她自己的子女?大表妹说她每天拜佛,都祷祝妈妈长命百岁。一家人长辈慈爱晚辈,晚辈敬爱长辈,由此可见一斑。
        每当有义卖会,高龄的四舅母仍然当仁不让,带着表妹烹煮美食,交由二妹义卖,是一位默默耕耘的幕后义工。
        自从爸爸妈妈往生后,我们视四舅母如自己的妈妈。遇到不能肯定的华族习俗,便向她请教。也在我们家的欢聚餐会上,邀他们一家人参与。四舅母有任何心事,都会向我们透露。两家人患难与共,福乐同享。
        几十年来,逢年过节,我们都依俗给四舅家送礼。不久之前,大表妹才告诉我说新年过后,四舅母点算红包时,说她虽然只生了两男三女,但是过年收红包时,她却多了我们这一家十多个子女。洋溢在她脸上的幸福感令大表妹很感动。
        除了血压偏高,四舅母从没生过病。谁料时辰一到,她竟一声不响地走了。一生爱护晚辈,即使在生命的终点,四舅母也不肯拖累子女一时半刻。大表妹在电话中告诉我,四舅母的遗容很安详,我深信这位慈爱的老人走时的心境必然也很安宁。善终是五福之一,四舅母无疾而终,可算是五福完人。
        身在万里之外,大女儿的毕业典礼在即,我无法分身回国奔丧,谨以此文遥祭四舅母之灵:四舅母,愿您在西方极乐净土上,与四舅父会合,连同爸爸妈妈一起共修,早日花开见佛。
写于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