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23, 2012

电子书

                             
        一位热心助人的佛友知道我有意结集部落格的文章成书,趁我回槟城时帮我把文章收在Pendrive ,也影印一份,要我编排后,再交给她帮我编成电子书,可以选择储存在部落格、I-pad Memory CardPendrive中。熟悉电脑门路的她,滔滔不绝地讲,我这个门外汉却听得一头雾水,即便是把名词都记下来,依然不知道到底“电子书”是怎么样的

        这些年来帮我出书的工作团队也答应会再次帮我编辑我的稿件、作美术设计后制成记忆卡。已有六次合作的经验,我有信心她们会编得合我的心意,尽管我同样的想像不出没印成书的书会是怎么样的一本书,但是,我深信她们俩绝不会令我失望。于是,我分别拜托这两组热心的朋友帮我完成《寒梅网页》的警世故事集及《打开心窗》散文集。前者有位电脑天才的儿子,答应会替故事插图;后者则是报界资深编辑及美术设计主任,能力一直都受到各方的肯定,我对这两本书寄以 厚望。

        为了使编辑工作不至于太吃力,我先把百多篇散文稿分成《生命的领悟》、《替社会把脉》、《人生百态》、《教育》、《亲子》及《追思》六辑。着手整理时才发现这项初步分类的工作相当棘手,尤其前三辑的领域界线流于混淆,同时还得顾及篇数不致太悬殊,所以,分类时就相当费周章。

        我勤于动笔,除了为促进脑筋灵活,助我远离老人痴呆症之外,最重要的是在替自己的生命留痕迹,让作品成为另类的生活记录。我一直都希望能与读者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因为我深信从别人的生活过程中寻找前进的路,不论前人走出的是康庄大道,或半途错入歧途,后人能用旁观者清醒的眼光去判决、去自我警惕,肯定能在人生路上 节省寻寻觅觅的麻烦,腾出时间与精力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所以,几乎每一篇文都记载了生活中所体验、所听到、所看到的真人真事。如今重新翻阅,文中人物呼之欲出,他们的举止言谈活跃纸上,往事历历浮现眼前,时而令我感慨万端、时而发出会心微笑、偶而慷慨激昂、也曾泫然泪下,整理近五年的作品,真的回味无穷!

        六辑当中以追思的篇数最少,为了凑数,我接下来会修饰旧作重新发表,时间上或许显得脱序,但是,写追思文都是发自肺腑之言,情真而意挚,尤其先夫往生后那三年,每年为他的忌日而写的纪念文,是我用血用泪凝聚而成,当年出版《天地一沙鸥》就是为了完整地保存这些追思文,如今再收入这本电子书,算是双重保险!
-----------------寒梅


Monday, May 14, 2012

放下

                                                      
        几年没见,退下杏坛后便全身隐退的朋友显得苍老得多。那天有事登门造访,见她一副懒散,对什么都提不起劲的样子,不像昔日浑身精力充沛的老师,我直觉她有点不对劲。邀她出来当义工,既可舒活舒活筋骨,至少有谈话的对象,有工作的目标,日子会过得充实一些,说是为社群服务,其实是助自己平衡心境。

        想当年,她是一位尽责的好老师,教书很认真,也热诚地带动课外活动,尤其在华文学会带学生参加校际辩论,训练学生的口才,不遗余力帮学生找资料,为校队赢得多次荣誉,深得学生的爱戴。像她这么辩才无碍,有才华的人才如果 肯出来继续带动青年学子那该多好!

        她一副无动于衷的表情静静地听我像卖膏药的江湖佬在吹嘘当义工的好处。想必是被我缠得不耐烦,她干脆婉言拒绝说:“不是我肯不肯做,而是现在的我早已不复当年勇,脑子就像一团凝结的石灰块,不再灵活;思路闭塞,举止笨拙,什么都做不来,自顾不暇,如何帮人?人过了七十岁,来日无多,我看我是应该颐养天年,像你们学佛的人所说的,把一切都放下。”虽然她的表情显得无奈,但是我看得出她还有“拿得起”的余力,不想她轻言“放下”。

        一个没有亲情滋润,没有宗教信仰寄托,不再有事业羁绊的人终日无所事事,这不能说是放下,而是放弃。像这样任由脑筋退化了,思维迟钝了,万一被老人痴呆症缠上,身边又没有亲人关怀,后果不堪设想,我很为她担心。不管她嫌不嫌我絮聒,我不断唠叨,扮演惹人嫌的角色。

        不是我危言耸听,我确实看到过一个退下工作岗位后便什么都不做的高级行政人员,不消几年就跌得再也爬不起来。一天,我在医院里遇到坐在轮椅上的她,长时间少出门,滋养得皮白肉嫩,只可惜神情却 呆板得像个木雕泥塑的木偶娃娃;昔日炯炯有神的精明眼神如今涣散得像一池深邃不见底的水,虽然仍有光泽却失去焦点;办事精悍,一向来对人颐指气使的领导人,如今换个角色,任由外劳女佣摆布;趋前与她打招呼,她全无表情地看着我,脸色平静得犹如无知的婴儿。那一刻,我的心里犹如打翻了五味酱缸,即为昔日威风凛凛的领导人陷于无助,任人捏弄而悲;也为她已失去意识力,迷糊过日子,即使活得没有尊严也已不再觉得痛苦而庆幸。

        人类自诩是万物之灵,殊不知只要脑筋一转不过来,神智不再清醒,就难以保得住灵气。用水作比喻,潺潺流动的水泛出粼粼的水波;停滞不流动的水终难逃得过沦为一潭死水的命运。为保持脑筋灵活就不得不让它时时转动。不轻言放下,何尝不也算是养生之道!
--------------------------寒梅

Monday, May 7, 2012

你熬夜我心疼

                                          
        从报刊读到一句深深撼动我心底深处的民间语录:“不准你熬夜,熬夜很累的懂不懂?你累我会心疼”。虽然这则语录被归类为很霸道的话,在我看来,一点不霸道,倒像是发自妈妈心底的叮咛,尤其像是特为我母女而量身定制的。
        我的小女儿从1997年毕业回国至今,总共服务过两间公司,无论在哪一间公司,她都必须超时工作,赶工时甚至加班到深夜。曾经因为工作到凌晨而住进酒店,第二天一早继续完成工作后才回家休息。她年纪轻轻就得承担那么大的压力,做妈妈的能不心疼吗?
        除了心疼她必须熬夜,睡眠不足之外,我也观察到她除了工作上的交谈,下班后累得没必要就少开口说话,有时真担心累积得久,她会失去与友人沟通的能力;除了每晚进门时逗逗宠物猫,也不见她有其他的消遣,她从中学时代开始就喜欢阅读,如今她的书房里三个书橱的书只成为摆设;晚餐桌上,不论我煮的菜好不好吃,从小就相当挑嘴的她竟然吃得津津有味,我知道她确实饿了。映入眼里的这些生活点滴就像一颗颗打在我心上的小钉子,叫我有难以言喻的痛。当住在对门的侄女告诉我说她辞职了,因为她六点下班时,路上塞车,每晚得到八点才能回到家,这份工作不是人做的。她的诉苦勾起我对女儿的怜悯,如果朝九晚六的工作条件不是人做的,那么我女儿的工作又该是怎样的“人”才能胜任呢?

        有一次我从吉隆坡回槟城,女儿为了接待临时到来的商业伙伴不能送我到机场,她安排每天接她上班的德士司机送我。这位乐天知命的友族老司机告诉我,他九年来接送我的女儿上班,深知她的工作压力有多大。他很感叹今日的年轻人工作太投入,只知为工作拼搏,没有生活情趣,生命没有意义。他一面向我道歉他没法接送我的女儿下班,因为他严守每天傍晚就收工的原则。他也认为女孩子工作到深夜,不但有损健康,路上也不安全,会叫父母担忧。宗教情操赋予老人家生活的智慧,一路上,他谈了很多生命的哲理,只可惜该听这席话的人不在车上。

        我回槟城期间,想到她下班后回到家时夜已深,一身疲劳,还得走过两条街到专为夜猫子开的餐馆买晚餐,心里很不舍也牵挂她的安全,每晚得等到她进了家门,用短讯报平安后我才能放心上床。朋友笑我学佛的人不该再如此攀缘,我也自觉自己是俗人中的至俗,让太多生活琐事盘踞心头,但是妈妈毕竟是妈妈,有哪个妈妈不是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有个必须熬夜工作的女儿,叫我如何不心疼?
-------------------------寒梅

Monday, April 30, 2012

双赢与双输

                                   
        灵堂里,兄妹俩伤心欲绝。亲友开解他俩以人死不能复生,劝他们节哀顺变的话就如狠狠掴在他俩脸颊的巴掌,徒然增加两人的罪恶感。

        妈妈做闺女时,在父母的庇荫下是乖巧的女儿;出嫁后是全职的家庭主妇,有丈夫的大翅膀为她挡风遮雨,她默默地扮演着贤妻良母的角色。妈妈的上半生不曾踩进过社会的染缸,就像养在屋里的盆栽,不曾经过风吹雨打,爸爸遇车祸丧生的噩耗犹如五雷灌顶,叫妈妈一时慌张得手足无措。家里唯一的支柱倒塌之后,妈妈不得不咬紧牙关,转换角色,坚强地站在前锋,张开双翼护着刚刚进入大学的儿子及还在念中五的女儿。

        一个完全没有谋生技能的女人要带着一对子女在生活线上挣扎,其中的苦楚,岂是不曾身历其境的人所能体会得到?妈妈没读过多少年书,却有一身蛮力。她在结婚旺季里替办喜事的人家洗碗碟;到丧家帮杂务,没有工作的日子,她也不闲着,留在家里替药店折说明纸条、替裁缝店剪线头钉纽扣。只要能力所能胜任的事,她宁可磨损了指头,累痛了一身骨头,从不肯错过赚取生活费的机会,却坚持着把丈夫的车祸赔偿金留为子女升大学的费用,不肯动用一分一毫。更叫子女感动的是她量入为出,生活并不丰腴,却总把最好的食物留给子女,说是他俩正在成长期,需要营养,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读出好成绩,不辜负她的一番苦心。

        子女并没有辜负她,两人先后在大学以荣誉学位报答妈妈茹苦含辛拉拔他们之恩。优越的成绩是幸也是不幸,两兄妹都远离母亲,到大都市谋发展,一年难得回乡几趟。两人在事业上越顺遂,回家看妈妈的次数相应减少。职务上不时需出国公干,两人都不方便把妈妈带在身边。几年来,看到妈妈坚强的一面,兄妹一致认为妈妈已被生活磨练成坚不可摧的女强人,放心的让她留在老家。

        两兄妹有了异性朋友后,私人空间再一轮被分薄,一年里只能在新年回乡看妈妈一回,而且都是来去匆匆。尽管每一次挥别时,看得出妈妈眼里的失落,神情的不舍,但是短暂的年假还有人在等着共度,只好委屈了妈妈。两人不约而同想着与妈妈相处的日子还长,爱情若不及时培养会成遗憾,权衡轻重,妈妈只能让路。趁年纪还轻打拼事业是正经事;追求异性是年轻人的人权,他俩都不觉得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对,两人都心安理得。

        经过十几年繁忙的苦日子的煎熬,老人家忙得没有时间,也没有与人闲聊的兴致。她难得与左邻右舍打交道,谁都体会不到她的日子是否过得寂寞;她不曾申诉过被子女所忽略,没有人知道老人家心里是否有怨。那一天,若不是好奇心重的邻居看到她家的大门一连两天都没关,进去探个究竟,才把一息仅存的老人家送进医院,老人家有可能成为腐尸才被发现。

        整理妈妈的遗物,发现他们每个月给妈妈的供养都原封不动地藏在衣柜底层的饼干盒里,他们这才恍然大悟,节俭的妈妈并不需要太多金钱上的供养。看着妈妈瘦削的遗容,人不会无端端昏迷死去,妈妈去世前必然经过一番与病魔的拉扯。病中的妈妈莫说没人在旁嘘寒问暖,身边连个帮她倒杯热茶煮口饭的人都没有,摧心剖干的痛直袭后知后觉的年轻人,只是,一切已成定局!

        能靠一双手栽培出一双精英,妈妈老怀堪告慰。如果两兄妹懂得及时用孝养的蜜汁滋润妈妈干涩的心田,母慈子孝的双赢局面会羡煞旁人;一时的失算,忽略了亲情也需要养分,落得让母亲在无人陪伴之下孤独上路,两兄妹这一生事业再成功,眷侣再美满,仍不免抱憾终生,双输的局面无法弥补。愿普天下的子女以此为训,理智地夺取双赢,莫待铸成憾事才后悔莫及!
---------------------------寒梅

Sunday, April 15, 2012

六年来的心路历程

                           
        师父希望人人都能牢记先人养育之恩,不为忙碌的生活冲淡了温馨的记忆,鼓励他们用文字记载先人的恩惠以供缅怀昔日的音容,打从2007年起,开始办“清明节追思先人”征文,公开向社会人士邀稿。

        虽然各华文报都不吝拨出版位替我们传达讯息,但是不曾用瞩目版位大力宣传,引起的反应有欠理想,只能靠编委努力地用拉票方式向朋友及朋友的朋友邀稿。在文化界服务的朋友人脉广,她们所交的朋友当中不乏文坛老将,也曾热心接力,助我邀稿,只是,见过大场面的个中高手视这种名堂不够响亮的活动如鸡肋,食之无味而嗤之以鼻;笔锋犀利的专业人士朋友为打拼事业,忙得不可开交,抽不出时间响应,他们爱莫能助;更多的是离动笔的日子太久,早已舞不动笔杆的朋友,他们无能为力,结果,第一年只收到八位作者寄来的十篇作品,接下来几年虽有递增,毕竟称不上踊跃。编委们虽然有些失望,回头想想,诸事因缘生,不能强求,都能坦然视之,但是我们并不轻言放弃。

        在坚守立场,淡泊经营中,三年后,我们终于从所收到的64篇作品中筛选出46篇佳作,结集成《缘会》征文集。这本文集满满地盛着亲子之情,洋溢着对故人的缅怀,更多的是因一时任性招致了子欲养而亲不在之痛的心声,每一篇都情真意挚,都能赚人热泪,校对时我们不禁酸泪盈眶。

        成功出版《缘会》之后,令我们惊奇的是第二年竟然收到来自中国广州、重庆、江苏、浙江、美国夏威夷及东马砂拉越的作者的响应。能将征文扩展过国界,对我们是一种鼓舞。当然,本地作者的响应也是另一剂兴奋剂,推动着我们把那两年内共收到的88篇作品,从中筛选出62篇佳作,再次结集成书,出版《突然》征文集。

        6年来,师父带着编委们默默耕耘。来自外界,值得鼓舞的反应固然令我们雀跃不已;稿源少了,我们仍能安然接受。今年,看到由这些年来护持我们的作者带进北马作家协会的好几位成员以及当中的领导人物加入我们的阵营,用他们的文采丰富了征文的内容,我们带着欢喜心欣然接受这可喜的现象。对这六年来93位作者的奉献,无论他们是专栏作者、资深撰稿人、初次投稿人,甚至一位年仅12岁的小妹妹,我们都一样的感恩不尽,谢谢他们成就了传承华人传统文化的功德。

        颁发结缘品给征文作者的仪式紧接着孝亲报恩法会之后,时间紧凑,护法团的团员分工合作,配合无间。法会一结束,他们马上收经书、移经架、搬拜垫,摆座椅,不消五分钟,一切就绪,动作纯熟得比专业的道具工作人员更加专业。仪式得以顺利进行全赖护法团诸位护法的护持;仪式一结束,护法团团员七手八脚搬走座椅,摆好供合照的椅子,镁光灯中有多少人体会到这群师兄们的付出?另一批幕后护持者在镜头集中在颁结缘品仪式的当儿,早已兵分二路,在会泉学苑楼上安排餐座,布置自助餐,也在餐会中殷勤招待,扮演主人的角色。曾经有位中风而致右手右脚不太灵活的作者受到父亲式的招待,有人扶他,有人帮他拿食物,让他感触良深。在他身后,我致电慰问他的太太时,才知道团员的热诚招待早已在他的心田深植菩提的种子,紧牵他向佛之心,冀望能在百年后把骨灰安置在妙香林海会塔。因缘,就是这么样成熟的!护法们未必是征文作者,但是他们用另一种形式为《追思先人征文》这善举的付出并不逊于撰稿人,是那么令人感动也感激。
-----------------------------寒梅

       

Friday, April 6, 2012

一锅泡参杞子鸡汤勾起我对您无尽的缅怀

          
        清明节又来临,我们兄弟姐妹相约在四月一日上坟,为祖父母扫墓,再到妙香林寺海会塔祭祀爸爸妈妈。
         依惯例,在家里祭祀双亲时,都是由二妹准备祭品,三弟夫妇准备冥镪,我们则各自准备一道菜肴,不会烹煮或人不在槟城的姐妹则合资买糕点、水果及鲜花。无论是爸爸的忌日或清明,我一成不变,都为他炖一锅泡参杞子鸡汤。
        自从爸爸动过摘白内障手术后,我们不让他在晚上开车。从最初由我和三弟轮流带两老出外用晚餐,到后来大弟和二妹加入分担,每当轮到由我带他俩吃饭,我都会替爸爸叫一盅药膳汤。爸爸无饭不欢,没有药膳汤,他会若有所失。妈妈比较挑嘴,带妈妈吃饭,她爱吃鱼头咖喱和娘惹菜,一般上都是三菜一汤,妈妈往生后,爸爸的晚餐变得简单,他只要白饭加上一个小菜和一盅药膳汤,便吃得津津有味。有时给他多添一道菜,他总是限我“谁叫的菜,谁得吃完它。”爸爸最爱的药膳汤除了十全大补汤,他对泡参杞子鸡汤情有独钟。我不会炖十全大补汤,只好委屈爸爸,少了换口味的余地。
        爸爸是位老好人,子女都敢于与他开玩笑。有时候我们故意调侃她,他顶多揉着鼻子笑。由于这样,子女对他更为亲切,与他交谈时很放心、很自在,无需掩饰,没有顾忌,亲子之间很融洽,所以,我们兄弟姐妹的生活字典里,没有“严父”这个名词。
        爸爸是位万能的圣诞阿公,无论男孙、女孙、内孙、外孙,只要遇到没法解决的事,都会向家里的圣诞阿公求助。记得我的大女儿小时候,一天,他与哥哥、表哥们一起吹气球,球爆了,她捡起地上的破胶片,信心满满地说:“不怕,不怕,阿公会替我补好的。”在她的心目中,阿公无所不能!我的子女、侄儿、十妹与幺妹在南澳求学时,爸爸和妈妈去度假,妈妈管膳食,爸爸知道马来西亚的孩子都不精于生活技能,他每天巡视屋子,跑五金店买器材,该换的水管、门锁、篱笆都替他们换好或修补好,还髹上漆,屋子顿时焕然一新。这群在海外读书的子孙对阿公阿嬷特别贴心,回国省亲,从不忘替两老带回到店里特订,专供糖尿病人吃的Macadamia巧克力。
        爸爸是我的护守天神。小时候,我这个蚀本货害妈妈在大家庭里抬不起头,我在家里的处境可想而知;祖母重男轻女,女孙动辄得咎。爸爸孝顺祖母,不敢违迕她;爸爸深爱妈妈,不忍心与她较劲,他只能默默地护着我,替我顶罪挡错;也曾把他吃着的半碗面线递给我。虽然,面线最终还是被祖母抢过去给大弟吃,但是,我对爸爸的感恩至今仍然没有褪色,尽管事情已经过去将近七十年。
        一锅泡参杞子鸡汤勾起我对爸爸无尽的缅怀,在这凄风苦雨的清明节里,更增惆怅。爸,您在病中常念阿弥陀佛,已皈依三宝,女儿深信您已往生净土,再也无需人间的供养,但是,女儿能做的只是这种随俗的祭祀,聊表对您老人家的感恩戴德。
------------------------寒梅

Thursday, March 29, 2012

福报

                                                         
        受邀出席一个地缘性组织的周年纪念晚会,看她在台上载歌载舞,我真的不敢相信那是我们上个月探访的病人!

        上个月,我刚回到槟城就听朋友传话说她病了。我们结伴去看她,只见她半躺在客厅的长沙发上观赏连续剧。寒暄过后,问起她的病况,她眉头深锁,抱着个枕头,有气没力地述说她去年生“蛇”的后遗症。她说病虽然痊愈了,但是痛随时来袭。那种深入骨髓的痛不是言语所能形容,只要她坐得久,痛就像闹钟,提醒她必须躺下来休息,所以什么事都不能做。谈着谈着,她的声音越来越低,最后竟然只能用手势表示她再也支撑不下。她的三姐急忙趋前,扶她卧下。看她病得果然不轻,我们纷纷掏钱给她看病才起身告辞。

        晚会主办人见我全神贯注看她在舞台上的表演,误以为我对节目兴趣浓厚,滔滔地告诉我当晚的节目经过整整两个月密集排演,能上台的演员没有一个不是演技纯熟。这位精明的女强人一向来做事一丝不苟,我相信她讲的每句话,却让我对这位歌声嘹亮,在台上扭腰摆臀的朋友疑窦重重-----上个月,她病得不能久坐,说话有气没力的时候不正巧是她们紧锣密鼓在练歌舞的时期吗?报名参与那一刻她怎么能确定上台表演这一刻病痛不会来袭?

        我们常说这位朋友很有福报,却没有人羡慕过她的福报。她是三男四女大家庭的幺女,幼年失祜,母亲在她念小学时患肺病,在那时,肺痨病是不治之症,临终托孤,由大姐抚养她长大。

        姐夫开餐馆,她从小到大三餐不乏美味,养成她挑食的习惯;餐馆里有专人烹饪,她从少女时代就不曾动过刀拿过个锅,双手不沾阳春水。上课时对功课没多大兴趣,却有美好嗓子,独爱唱歌与跳舞。毕业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找工作时不是她嫌工作没出息就是老板嫌她不够资格,最终以教补习赚零用钱及打发时间。

        当她在歌咏队里找到志同道合的另一半时,家人与朋友都送上祝福。谁知对理家一窍不通的主妇令先生太失望,她不会上巴刹,也不会做家务,先生买鱼回来,她就直往镬里送。没清除内脏没去鳞的鱼经热油一炸,嘴张开,鳍与全身的鳞都喊立正。她告诉我们这些生活趣事时,笑得泪都流出来,我们也笑成一团,就只有她的先生笑不出来。蜜月过后生活不再甜蜜,短暂的婚姻结束后,她再度由大姐供养三餐,也回收外甥女的旧衣。说是旧衣其实还很新,而且都是名牌货。她的生活依然逍遥自在,内心世界就不得而知。

        佛教谈因果,我们对佛理的认识还很皮毛,只知用种善因结善果的逻辑推理,都认为她前世必然是个大善人,广结善缘种福田积福德,所以这一世身边不乏心甘情愿为她付出的人。大姐无怨无悔供养她整四十年,债还清了功成身退,下半段由二姐三姐轮流接班报恩;先生与她缘尽时留给她一栋屋子让她收房租养老。从外表看,她的生活悠游自在。但是终其一生光耗福不造福,即使前生积有再大的福德,终有耗尽的一天,不是件可喜的事。撇开宗教角度不谈,从她的处境,在劳碌命如我的眼里看,我宁可自己种瓜自己收成,虽然辛苦一些却活得有尊严。
---------------------------------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