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学传给我一篇网路流传的文章《退休十年的杂想》,很佩服作者岩石的豁达与潇洒。
退休后能偕老伴“在北方避暑、在海南过冬、春秋到全国各地旅游。走到哪,住到哪,玩到哪”,他夫妇俩如闲云野鹤,逍遥自在的生活的确叫人羡慕。“看美景,享美食,充分享受社会回馈的美好生活,弥补一代的缺失,找回失去的自我”让我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也是我退休后那段时期的生活写照!
我在退休一个星期后,就与四妹随旅行团畅游欧洲。回国不久,又与朋友相约游北京,接着应子女之邀到阿德雷特儿子的家小住。翌年夏季,与八妹结伴到苏格兰大女儿的家度假。频频出门,有时早晨醒来,竟然搞不清自己到底身在何处,我开始向往能静静待在家里的生活,这是我与作者岩石在性格上的分野。先夫在世时见我终日席不暇暖,常戏称我是不会享清福的“丫头命”。能服侍得“主子”一家人安安乐乐(称我为丫头,他不就是我的主子了吗?),能让子女事业有成,我这个丫头的成就感富足,自觉幸福无比,不再有奢求,所以我只羡慕岩石的豁达与潇洒,却不曾动起向他看齐的念头。
我对退休的诠释看似与作者相同,其实背道而驰。他认为进入老年,时不待人,应该“充分利用这段能自己掌握自己的黄金时间去做原来想做而做不成的事。去圆积年的梦,免得躺在床上动不了时再后悔。”我也这么认为,只是,我放下教鞭后,无须受上班时间的限制,就充分利用这段自己能掌握的黄金时间参与社团组织。令我失望的是发现自己所参与的社团组员为争名夺位而勾心斗角,不是我所要的那杯茶。于是,我转换跑道,加入槟城佛光学舍,搬家后则改为到妙香林寺当义工。在佛光学舍的师父们带动之下,我们邀请名师办宗教与非宗教性质的讲座会、素食义卖会、中学生生活营,越州布施、供僧;在妙香林寺则教周日佛学班,也把激励讲演及讲故事的技巧传授给接班人,做得法喜充满。我这样做并非在“充英雄好汉”,我认为积了这么多年的人生经验,老死后带进棺材,与尸体一起焚化,是一种浪费,何不用来带动年轻一辈,将知识传递下去?所以,我给甥儿甥女补习华文时,要他们紧记住我所提供的课外补充,告诉他们那是课本上找不到的资料,我的年纪大了,记忆力衰退了,需靠他们接力。这是我的心愿,能不能圆成,就看各自的缘分了!
三个子女是先夫留给我的最珍贵的遗产,所以我很重视亲情,这是我与作者的观点不同之处。退休后我无需等到年底的长假,随时可以去探访他们,我们一家人也相约每年在他们方便的时间团聚两个星期。平时我们或通过Skype,或MSN交流,所以我们一家人靠得很近。三个4岁到8岁的孙女常在荧屏上与我交谈,见面时对我并不会陌生。
我很赞同作者说的“久病床前无孝子”,年轻人各有职责在身,我有病时,不会要求他们放下工作守在我的身边。有任何病痛,我总是先看医生才通知他们,有必要时,两个学医的子女会直接与医生通过电邮交换意见。宗教的熏陶教我放下对这一期生命里的人、事、物的痴恋,不过,只要缘还未灭,我还有一口气,我不会对任何人冷漠。
写这篇文章不是在唱反调,纯粹是在表达我个人的人生观。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他退休后的生活方式,没有一个准则判定谁对谁错,也说不上谁比谁高明。只要活得心安理得,活得自在,退休后,人人都能做观自在(注)!
-----------------------寒梅
注:观自在是观世音菩萨的另一个称号。
1 comment: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即使剩下一点灰烬,也要温暖周边的人。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