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8, 2010

老人心态面面观

与二妹结伴到普吉探访姑母,年已九十二高龄的姑母是爸爸最疼的妹妹,她与妈妈的感情非常融洽。爸妈在世时,姑母几乎每一年都会从普吉到来,住在我们家,由爸妈带着她遍尝槟城美食、探访亲朋戚友及购物。爸妈往生后,姑母只在须要更新护照时才回国。我记得她最后一次来我们家已是五年前的事。那时她跌伤了腿不久,支着拐杖,由大表嫂陪她来。直到尿失禁加上行动不便,她就不再出远门。

年纪越大,姑母的外表与神情越像爸爸,看到她就像看到爸爸,我的心里有一阵触电似的感触。只是,他们俩兄妹的处境不同,心态也各异。爸爸内向,没必要就少与外人交往。退出职场后,他的生活圈子里尽是家人。爸爸生性淡泊,容易满足,衣食无缺,周末有儿子、女婿陪他打卫生麻将,平时有能抽得出时间的子女陪他闲聊,带他出门逛街吃饭,孙子回国带给他他爱吃的巧克力,年幼的孙女向他撒撒娇,他就喜滋滋地心满意足,所以,我从没看过爸爸发脾气,更没听他骂过哪一个孩子。

姑母的家在城市大巴刹附近,她为人亲切好客。一住几十年,她与巴刹里的商贩、上巴刹的家庭主妇从点头朋友进而成为熟稔的朋友。朋友多,她的生活多姿多彩。如今随着年纪老大,她的朋友一个个先她而去;续而因为巴刹重建,每天不再有熙来攘往的人潮,她的生活圈子顿时沉寂下来,这一阵子她变得烦躁不安,发牢骚的时间比展欢颜的时间多。

当一个人的心里不舒畅时,他眼里所看的尽是刺目的色彩,这时,再美味的食物已不再甘香;再昵意的人看起来都面目可憎。姑母也是凡人,避不过凡人所常犯的毛病,于是,她开始吹毛求疵,不是挑剔饭煮得硬而发脾气,便是嫌菜煮得咸而怀疑晚辈故意为难她。表妹们都很孝顺,即使被错怪,她们都逆来顺受。人的思想一旦钻进了牛角尖,就被困得找不到出路。表妹们的不申辩、不顶嘴,竟然被解读为是在默认。心结,就这么越轧扎越紧;误会,就这么越搅缠越深。老人的牢骚变为自怜,续而转为满腹的委屈与辛酸。

与她相处五天,她不断向我申诉当年移民普吉,一切得从头做起,为了这个家,她吃了多少苦头,如今她不甘心孩子竟然在反哺时如此亏待她。明显的,她把子女看成假想敌,任由怨憎的火在心头燃烧。妈妈生前曾经说姑母就是嘴里只有一块肉,都会掏出来让孩子吃,可见姑母疼子女,为拉巴孩子吃尽苦头是事实,只可惜到了该享晚福的时候,她的心竟被怨憎的尘埃所蒙蔽,看不清子女对她的爱有多深,以致被委屈感的毒虫咬啮得鲜血淋漓。

想当年,姑母的性格开朗豪爽,与这次我看到的她截然不同,原因就在环境的骤变影响了她的心态。姑母一向来事业心重,脑筋转得快,即使到槟城度假,都会顺便买些土产、门彩、娘惹式竹篮之类的东西带回普吉卖。她每天在朋友的环绕中,日子过得很充实。如今,朋友没有了,小买卖也结束了,行动又不便了,每天呆在家里过着看看天望望地的生活。当璀璨归于平淡后,心里的不甘、失落与懊恼很自然地化为嘴里的牢骚与怨懑,我能了解姑母心情郁悒的肇因,也同情她被不平衡的情绪所困有多痛苦;反观爸爸不汲汲于功名富贵,该赚钱养家时他努力赚钱养家,其余时间他选择平静地与家人一起度过,退休前与退休后生活方式没有大差异,心情像一池水,无波无浪。你可以说他是个胸无大志的人,但是他的性格却助他快乐地度过晚年。两种生活方式促成两种老来的心态,你会选择哪一项?

从两位前辈老来的心态,我意会到生活在热闹中的人一旦再也热闹不起来,就会油然生起不甘寂寞的反弹。如果没有人适时助他走出阴霾,他就会做出令人侧目的事。不信请看看社会里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当照明灯从他的身上移开后,他内心的苦闷无处发泄,以足智多谋见称的老人竟然像足了顽童,这里丢一块石头,那里放一把火,唯恐天下不乱,关键就在“不甘寂寞”四个字。这种人嘴上硬撑,其实他的内心郁悒、无助,是个值得同情的人物。

-----------------------------寒梅

Sunday, August 1, 2010

习惯说

年纪大了,体能远不如前,才发现年轻时的好习惯在这时被扣上执著的罪名,摇身一变,成为给自己带来不便的坏习惯。

谁不鼓励年轻人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年轻时手脚利落,要把每天的工作准时做完不是难事,偏偏是年轻人大多都有因循怠惰的恶习,能拖多久就拖多久,非等到便急,少见到有人肯事先掘粪坑。在父母唠叨,师长连迫带诱之下,好习惯终于养成了,也借以完成了多项生命里的工程。曾几何时,年老力有不逮时,却又因习惯已定型,难以改变,习以为常地非把工作一口气做完便停不下手,以致累坏了,才叹习惯误我不浅而徒唤奈何。

我来自一个传统的家庭,身为家里的长女,帮妈妈分担家务是份内的责任。工作做得好是理所当然的事;做得不圆满则算是失职,挨骂也是理所当然的事。记得小时因工作做不好被责备时,大伯母常用闽南俗语叹息说:“有功无赏,无功得嚷”。尽管有大伯母替我不值,但妈妈的教养确实有助我养成事无巨细,都得尽其所能做得不出差错的好习惯;我在修女的教导下完成中、小学教育,修女要我们跟着主耶稣的步伐,不必有人监督,都得把事情做好。每一件事都视为是对主耶稣的奉献,我们做事自然不敢偷工减料。在这种家庭与学校的教育楷模铸塑出来的人,能不凡事都做得战战兢兢,但求能万无一失吗?这种做事的好习惯助我一生得益无穷,许多看似困难的事都在坚持之下化为容易的事,不但获得上司的信任,也饱尝做事得心应手的成就感,让自己做得法喜充满。

记得Sars 逞凶那年,我从阿德雷特回国,抵达吉隆坡机场,才发现飞槟城的班机因乘客少而被取消,我被安排乘最后一班飞机。回到家已近凌晨。离家两个多月,家里一切看似整洁,只是,地上铺着一层肉眼看不出的灰尘,湿脚踏上去,顿时是名副其实的一“步”一“脚印”。于是,循例换床单枕头套后,接着动手扫地抹地板,洗洗抹抹,等我把工作做停当,已是一身臭汗,冲凉换衣后再把衣物床单放进洗衣机里洗,抬头看壁上的挂钟,已是清晨五点,我干脆拨电话向儿子报平安才上床休息。

朋友知道我彻夜瞎忙,都笑我太执著,换成是她们,她们会换了床单枕头套先睡觉,养足精神才抹地板洗床单。同样的工作,只是进行的程序掉转,她们做得比较轻松。因为养足精神才做,或许她们会做得比我更好。朋友让我看出自己被执著所困有多不值得,只是,我太清楚自己的性格,即使身体躺在床上,只要想到地上的尘埃没抹干净、搁了两个多月的床单枕头套还没洗,我如何睡得着?与其眼睁睁地等天亮,何不干脆把一切清洗了才睡个好觉?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有她们所不能赞同的做事的态度,于是,有人说我做事认真得走火入魔;有人笑我执著得无可救药;有的人说我执拗得少了回旋的余地,我倒认为我是被自己早年养成的习惯所误,再也改不了,你说呢?

------------------------------寒梅

Saturday, July 24, 2010

戒口

六月一日,送两位同事上飞机后,女儿忙着晾卧具,换洗床单毛巾,当天黄昏时分,外甥女一家人接踵而来,时间虽紧凑却恰到好处。

外甥女在南澳读书时住在我儿子的家,每一回我去探访孩子,便是这群留澳子侄们的当然厨师,她最爱吃我煮的五香酱油焖梅花肉。婚后她以西餐为主,每一回我到访,都焖一锅酱油梅花肉给她带回家解馋。去年底与她见面,她就约我在今年六月在英国我的大女儿家再聚。

外甥女与德裔夫婿带着两岁的儿子在阿德雷特定居,这是她婚后第一次回德国的夫家,一家三口趁机游欧洲。他们原本计划在德国逗留一个月,因为外甥女与他们的儿子吃不惯德国菜,所以缩短行程,到荷兰探访五妹后就匆匆赶到英国来。

吃了将近一个月道地德国菜,腻得她怕了,她让我看她藏在袋里以备不时之需的解馋秘方----冲热水就能吃的袋装即食蔬菜汤和酸辣口味的干粮,这几天,我特地为她准备了她爱吃的菜肴。煮牛肉干咖喱( beef rendang)时,既要用到椰浆,也需用椰丝增加美味。在英国,市场上买不到现绞的椰浆,女儿递给我一罐罐头椰浆,要我一次过用完它。乖乖不得了,我们四个成人当中倒是有两个胆固醇偏高的人!我执意要留一半在隔天早餐煮椰浆饭时用,女儿却说罐头椰浆有一半是水,椰浆的分量并不多,坚持要吃就吃得痛快。超额的椰浆煮出来的咖喱竟然是我这一生中煮得最好吃的一次。两大盘的牛肉咖喱如风卷残云,吃个精光。

次日晚餐吃五香 酱油梅花肉时,外甥女问我在英国能不能买到鸡爪?原来她想吃五香凤爪。意识到这几天吃的都是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我告诉她肥猪肉的油脂可以撇掉,鸡爪的胆固醇潜藏皮下,撇不去也除不了,对健康不好。女儿最忌我在吃饭时谈胆固醇,认为那是倒胃口的话题。

家翁与先夫都败在胆固醇手中,我的三个孩子当中,儿子与大女儿都继承了这笔家族遗产。尽管我的儿子嘴里说我们可以选择朋友却没能选择祖先,家族的遗传躲不开也避不了,要来的终需会来,戒口的功效并不大,但是,他为了妻女,在前年发现胆固醇偏高,便严格戒口。即使我到访,他也只在周末让我为他煮早餐,上班日子的早餐只吃麦片、硬果、葡萄干、香蕉与脱脂奶,午餐的便当则是两片面包、一片乳酪及蔬菜水果。大女儿的饮食则百无禁忌,却忌我提胆固醇这三个字。两个熟读医书的人对胆固醇的看法南辕北辙,依我看那全因他俩的职业性质及家庭组织有关。大女儿独身没有家累,身为妇女癌症专科医生,她看到太多生命无常的实例。四十多岁的病人,检查出子宫颈癌,六个月便走了,所以她对生命看得透彻,工作时认真工作,生活中却不肯亏待自己,这种性格和她爸爸很相似。我不知道她这种人生观对不对,只能说我儿子的责任心重,他肯为了妻女而牺牲口腹之欲;女儿则比哥哥幸运,她无需对任何人负责,可以畅所欲为,吃她所喜欢吃的食物。

记得我去探一位患咽喉癌的同学时,她问我她严格遵守少糖、少盐、少油、少肉类的饮食习惯,家里备有五种不同程度碱性水的供水器,每个成员喝适合自己的水,吃的是有机菜,不抽烟也不吸入二手烟,家族没有患癌的先例,为何会患癌?我没有这一方面的知识,没法给她满意的答案,却让我对“戒口”这两个字更感迷糊。
-----------------------寒梅

Friday, July 16, 2010

萍聚

--------地中海之旅行脚完结篇--------
邮轮开进西班牙Mahon时,我们正在餐厅里用早餐。窗外突然出现一幅风景画,举目望出去,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富有情调的西班牙式建筑物,街边的白色栏杆,路上还有行人与车辆络绎来往----那是一幅活动的图画!叫人惊喜连连。随着邮轮向岸靠拢,越近前来,画面越见清晰。直到轮船泊岸,Mahon就在窗外,与我们只是隔着一层玻璃。这是Mahon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与之前那几个国家迥然不同。

下船上岸,码头附近有个小小的摆卖土产的市场,约莫八九档。女儿带着我们从摆卖市场边走过,沿着梯级拾级而上。不知道是促狭还是在给我们打气,又或是真有其事,她看到三个上了年纪的长辈爬得相当吃力,说西班牙以梯级闻名,好多游客专为爬梯级而来,还拍下爬梯照留念。梯级虽然层层叠叠,却并不难爬,在停停走走之下,我们终于到了上面的街道。

连日来参观教堂、博物院、购物市场,我们有点儿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对没有特别意义的纪念品已不再趋之若鹜。飞机公司对旅客的行李重量限制越来越严,更加削弱了旅客的购物兴趣。我们走进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市场,里面摆卖吃的、用的、穿的、土产、纪念品,无所不有,我们也只是一摊摊走走看看,不见有人购买。

午餐时分,虽然邮轮就停泊在咫尺之遥,女儿却建议要带我们去尝尝西班牙的风味餐。这里的海产丰富,海鲜饭味道鲜美,鱿鱼料理也合华人口味,尤其那碗据女儿说是用虾类连壳碾成粉后熬成的海鲜汤,喝起来有点像槟城的福建虾面汤,一口口地喝,乡思一缕缕地涌现。邮轮提供的午、晚两餐的食物再丰富,品类再多,始终敌不过一碗只是“有点”像槟城的福建虾面汤。饭后,我们沿着海边走,一家接着一家的滨海小食店,像极了槟城巴都丁宜海滨,又勾引起我们的乡思。

行程已近尾声,我注意到从邮轮停泊在法国Propriano, 我们到科西嘉(Corsica)那天开始,大家的购物兴致已开始有走下坡之势,如今更为显著 。只在女儿到附近Gin酿酒厂买了手信便回船。

这是我们留在邮轮的最后一晚,剧院(Ocean Theatre)特地安排了丰富的节目; 晚餐的菜肴也更加丰腴; 除了果雕,前一天由厨子示范的冰雕也摆在餐厅里,有办喜筵的气氛;由于第二天团员们回程的班机时间差距大,早餐时可能相遇不上,这一晚,团员之间有临别依依的话题;侍者们服侍得更周到,有者甚至问到何日君再来?这是个喜乐参杂着感伤的晚上。

人非草木,谁能如太上之忘情?相聚了八天七夜的团友,虽然只是一场萍聚,分别后天南地北各一方,极有可能根本不会再见面,但是,人人仍然在握别时依依说再见。

-------------------------寒梅

Friday, July 9, 2010

我不是Chinese

--------地中海之旅行脚之五--------
邮轮上的乘客以欧、美洲人为多,亚洲人当中,只有来自印度的一家四口、另一个六人家庭是韩国人、一对在越战时移民英国的越南华裔夫妇及我们四个马来西亚华裔。

餐厅侍者看到华人脸孔的乘客,偶尔有人会以“你好吗?”问候我们。其中一位名为Nelius的菲律宾籍侍者更是从第一天直到最后一天,只要看到我们, 即使身在餐厅的另一个角落,也会 热情地扬声问候:“你好吗?”,我们干脆给他取个花名为“你好吗”。

见他爱用华语问候人,我用汉语拼音写了六个侍者常用的易学句子,从客人踏进餐厅时的“欢迎”、“你好吗”、“请坐”、“请用餐”、“谢谢”,到客人离去时说的“再见”教他,一时餐厅里的侍者们卷起学华语的热潮。只要我们一踏进餐厅,这个角落那个角落都传来侍者们用腔调怪怪的华语在问候。

同行的一位同事被一位侍者问她“Are you Chinese?”,夸张地对着侍者抗议,语气严肃地说她是马来西亚人(Malaysian),不是Chinese. 从那时起,她就忌讳“你好吗”三个字。Nelius不知情,见面时照旧以“你好吗?”问候她。她黑着脸,声调不悦地回应Nelius以“Apa khabar?”以表示她的国籍。她的抗议与激烈的反应令我不解。论外貌,她十足十是黄皮肤黑头发的华人(Chinese),论基因与血统,她也是百分百的华族后裔(Chinese descendant),被称为Chinese 有何不妥?何需有如此夸张的反弹?

在讲英语的世界里,不管是来自中国的华人,或是侨居海外的华人,甚至已归化他国公民的华裔,一律还是称为Chinese. 我国首相推动一个马来西亚政策,并不曾要求华印裔公民否决自己的祖籍,所以,我们都是马来西亚华裔公民(Malaysian Chinese). 邮轮上凡是认识我们的人也都知道我们是马来西亚华裔公民,我们不但不曾否定过自己的国籍,还处处以身为马来西亚人,有亲善及和平相处的美德为荣 呢!

如今见到这位同事被称为Chinese就情绪昂扬,语气激厉地抗拒,我这才发现我与这位深交了四十多年的老同事在思想的鸿沟竟然有那么宽阔的距离,顿时觉得她很陌生。出门旅行是为了散心,我自然不会为了这个课题与她争执,只是,从她身上,我不禁联想到我国仍有不少受英国殖民地思想所荼毒的华裔族人,遇到只讲华语,不会用英语与他们沟通的同胞,便故意咂着舌头谑称之为“shi bu shi”。“华人与狗不得进入”这块一度钉在上海公园的告示牌至今还牢牢地钉在他们的心头。我这位同事受的是英文教育,生活也相当洋化,她不屑被称为Chinese,意味着她以身为Chinese不是件光彩的事。蔑视自己的种族与肤色,是愧对祖宗的不孝行为,我不禁为数典忘祖的族人感到悲哀!

----------------------------寒梅

Thursday, July 1, 2010

信心

--------地中海之旅行脚之四--------

我们到Marina di Carrara那天,码头附近的露天市场里人潮如涌,行人之间互相碰触自是难免。同船那对越南籍华裔夫妇在教堂前给一个怀抱小孩的妇女轻轻一碰,转个弯购物要掏钱包付款时,发现藏在袋里的百多英镑已不翼而飞。另一对苏格兰籍夫妇,先生还是武术教练,太太的手提袋也在神不知鬼不觉中着了神偷的道儿。

喝午茶时相遇,他们把遭遇与在座的团员分享,提醒我们意大利的扒手很高明,上岸时要处处提防。第二天,我们在意大利Civitavecchia登陆,路经巴刹时,人潮挤得水泄不通。有个男人与我擦肩而过。我挂在肩上的手提袋与他轻微碰触,同船团员的遭遇提醒我可能也遭到神偷的光顾,连忙拉开手提袋的拉链,查看我的钱包有没有遭殃,这时,我发现那个男人也伸手进他的裤袋以确定他的钱包还在。我不禁失笑,原来我当他是神偷;他也怀疑我是扒手!我把这件事告诉我的女儿,她笑弯了腰,说一个动作不再灵巧的马来西亚老人家竟然被误为扒手,不知该算是侮辱还是抬举?

意大利有很多吉卜赛人,男女老少都身手敏捷,脑筋也转得快。他们当中很多以偷窃为生,外国游客一不小心,就会着了他们的道儿。所以,走在路上,人人都得提高警惕,仿佛身边经过的人都是小偷扒手。人与人之间彼此以猜疑的眼光相看,对人没有信心,那是人类最大的悲哀!

我国虽然没有身手敏捷的吉卜赛人,走在路上,照样是一步一惊心。单身在幽静的路上独行时,只要看到有人骑电单车飞驰过来,无不心惊胆战,第一个涌起的念头是丧心病狂的攫贼抢手袋来了!这种骑电单车干案的歹徒抢手袋的手法毫无人性,他们为达到目的,不顾事主生命的安危,被推倒以致终生残废甚至送命的悲剧时有所闻,比起意大利神偷更叫人神共愤。

一天清晨,我的十妹赶着去上班。她把电脑、手提袋放进停在家门前的车座上,转身关篱笆门,一个穿着晨跑衣着的歹徒从后面撞过来,把她推倒在地上,神速地抢夺她手中的车匙,把她的车开走了。财物被抢还擦了一身伤,本国攫贼比意大利的神偷只偷财物不伤人更为可恶。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有位旧同事竟然遭脚踏车骑士抢了钱包还用小刀伤人,差点割断她右手的神经。全因她以为脚踏车骑不快,不可能被利用为抢攫的工具而不加以提防。一个疏忽,一时不设防,她的右手臂差点报销了。她气得咬牙切齿说往后即使是三岁小儿走过,她都会提防他不怀好意。

一小撮不负责任的人无耻的行为让全天下的人都被放在有色的眼镜下看成魑魅魍魉,出门时人人绷紧神经,对人疑神疑鬼失去信心,这才是天下最可悲的事!

----------------------寒梅

Thursday, June 24, 2010

待遇

-------地中海之旅行脚之三-------
邮轮在意大利Marina di Carrara靠岸,我们结伴登陆,到邻近一个专为游客而摆卖的露天市场购物。

我因为前一天在健身室慢跑时刮坏了鞋子,趁上岸之便,买双价廉物美的意大利鞋。卖鞋档的助手是缅甸人,曾经在莎亚南工作八个月,他一听说我们来自马来西亚,感到很亲切。他说目前工作的待遇优厚,一天的工资相当于在莎亚南工作一个月的薪水。薪酬差距之大令我们惊讶,我们替他算一算,如果他说的是事实,那么他在意大利工作一年相等于在我国做了三十年有余。我们开玩笑地恭喜他发达了。他也庆幸自己有机会飞得远,同时表示怀念还留在马来西亚的同胞。

物离乡贵,人离乡贱,从他的际遇让我联想到我国外劳的待遇。在我国,国人对外劳的歧视很普遍。记得有一次,幺弟在午餐时分到我的小女儿家来,我到邻近的餐厅添买菜肴,必需为他那回教徒的印尼女佣买清真食物。餐厅的工作人员脸带鄙夷地说主人吃什么,剩的给她吃就行了,何必这么麻烦?我们可以把吃剩的食物留给女佣吃,但是我们可没权让她犯宗教禁忌,那是渎亵宗教的行为!有一天,我到巴刹买鸡肉,发现鸡皮有很多幼细的毛。卖鸡的小贩说棘手的工作交给kakak做,何必在意鸡皮上残留的毛?我告诉她我就是家里的kakak.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家里雇了kakak便不必忌惮麻烦的工作,那是旧日家婆虐待媳妇的畸形心理,要不得!

不论在哪一种领域,国人与外劳工人之间不时传出宾主因摩擦造成的悲剧。谁是谁非不是我们局外人所能判断,但是,每当一方受害,舆论总指责我国人付出的薪酬最低,对劳工的要求最高,是最苛刻的东主。一分钱一分货,肯到我国工作的外劳素质不高,工作效率差强人意,东主对工人的表现不满;反过来,外劳也不满东家要求苛刻,劳资双方心里都有疙瘩,各自认为自己吃亏,发生龃龉自是难免。我家没请外劳女佣,不清楚当中的情况,如今听当事人现身说法,不能不相信国人在薪酬上的确亏待了外劳。

邮轮上的工友当中,与乘客接触最频密的要算是餐厅里的侍者。每天三餐,再加上上下午茶,侍者在两三天后便与我们混得很熟。他们来自亚洲多个国家,当中以菲律宾及印度为多,缅甸及印尼次之,却不见有来自我国的工作人员。我们虽不曾问及他们的待遇,但其中有一位曾在我国服务的印尼籍侍者因为能操我国国语与我们沟通,也熟悉我国的人文状况,话题比较多。他说他总共与邮轮公司签过三期合约:第一期的收入够他付还筹出国经费所举的债,余额为父母买房子及替他们留生活费;第二期为自己安家立室;这一期则留为自己及妻儿下半生的资产。约满后他要回家与妻儿长聚。三期合约的薪酬足以帮助一个赤贫家庭三代翻身,他的待遇看来不薄,这也许就是他选择离开邻近他的家乡的我国,宁可随邮轮四处漂泊的原因!

------------------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