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29, 2013

因祸得福的四妹

                         
        四妹在我动摘白内障手术期间到来照顾我,是我们两姐妹有生以来第一次长时间贴近相处,也让我对四妹有更深的认识。
        四妹出生不到一个星期,原本的四妹弃养,妈妈坐褥期间不堪丧女的打击,只好将四妹送到外婆家,由三舅母照顾,直到上小学时才回父母家。那时,我在吉隆坡语文学院受训,接着被派到雪兰莪州执教。由于教的是会考班,假期必须留在校中给学生补习,我只在年终假期才能回家,与四妹相处的时间不多,只知道她在家的境遇与我当年相似,同情她而在她被非难时维护她。毕竟在家的时间不多,我其实也没能帮得上什么忙。
        在恶劣的成长环境中受尽委屈,四妹养成逆来顺受的性格,那是我自叹不如的美德。庆幸的是我们兄弟姐妹间的感情还算融洽,受宠的兄弟姐妹不曾太过分欺压身世不幸的姐妹,四妹的日子才不致雪上加霜。
        自从两年前受洗信天主教,四妹就像一个纯真无邪的天使,在她的生活字典里找不到怨懑与嗔恨。有时谈起霸道的人曾经对她的欺压,她总是淡淡地说:“受洗那天起,我算是重生了。从前种种已经过去,我不要去想、去记,还提它做什么?”轻描淡写,仿佛讲的是别人的事。看她每天带着欢喜心过日子,虽然担心她少了防范心会吃亏,却也为她心境的安宁而觉得安慰。
        2007年年杪,四妹与前任老板的工作合约期满,到悉尼八妹家里度假,次年年初刚巧遇上八妹发现患癌,她顺理成章留下来照顾八妹,帮了八妹夫一个大忙。虽然旧老板邀她续聘,四妹以陪伴八妹为重,宁舍优渥待遇而婉拒。四妹轻利重亲情,是另一种美德。
        八妹往生后,她回国陪十妹上中学的独生女,负责每天接送外甥女上下课,让十妹夫妇没有后顾之忧。三妹嫁到阿德莱特的次女添小孩,难以兼顾教职与初生的幼子,四妹赶过去帮忙带甥孙儿,直到澳洲法令不许她再延长逗留,她才功成身退回国,正赶上我动摘白内障手术,需人作伴。这六个星期里,她每天早晚细心照顾,帮我点眼药水,有需提重的家务也全由她包办,让我能放心休养。
        在我家,她有机会接触慈济教育,很欣赏慈济的大爱精神。有一天饭后闲谈,提到前面要走的路,她感叹说,在教堂里,她不会弹琴,不会唱诗,还没资格教圣经班,甚至在资深教友要她在周日弥撒时帮忙,她也因为没有经验而不敢承担,不过,在照顾了八妹与我之后,她终于寻到了贡献群众的途径----她要向本堂神父建议组织团队,招集愿意奉献的教友加入,给需人照顾的生病教友提供服务。难得她有这种大爱精神,是我们十五个兄弟姐妹中的第一人,很令我感动,祈望佛菩萨慈悲加持,助她心想事成。
        生不逢时造成四妹早期在家里不得宠,在境遇上,她算是不幸;崎岖的生命历程培育出她的同理心,助她从自己的不幸,将心比心,去同情其他不幸的人,铸塑出肯奉献的博爱精神,却是她的大幸。恶劣的环境孕育出她逆来顺受的温柔,助她融入环境,与人和睦相处,无论在职场上,亲友间,她处处广结善缘,生活圆融就是一种福气。如今她发愿推广爱心,从家人做起,立心照顾有病而乏人照料的教友,不论她信的是什么宗教,她都堪称具菩萨心、行菩萨道。四妹其实是因祸得福啊!

Tuesday, January 22, 2013

天地禅院

                               
        朋友寄给我一辑《天地禅院》,包含了五则启发性的小故事,分别是《完美》、《洁癖》、《化缘》、《撑着不死VS好好活着》和《不过一碗饭》。
《天地禅院》叙述一个追求完美主义的小和尚如何不肯包容一丁点的不完美而浪费时光;容不得一点脏而嫌天脏、嫌地脏、嫌人脏,结果,外表干净,内心反而有病;他模糊了化缘的意义,忽略了出家人理应以度化众生而接受供养,并不是向信众乞怜;明白怕死而拜佛烧香的人只是撑着不死,绝对成不了佛,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才是好好活着;师父开解两个失意的年轻人,同样是一句“不过一碗饭”,听在两人耳中,会意各有千秋,所下的决定迥然不同。十年后,两个各有成就的青年不明白到底谁才是真正遵循了师父的教诲,再去请教师父所得的答案是“不过一念间”。想当初,同样一句“为了一碗饭”,一个毅然求去,自力更生,终于成为专家;另一个委曲求全,守得云开见月明,全在一念之间!
    在睿智的老和尚提点之下,小和尚终于开窍了,他明白完美就是求世界完美;洁癖是帮助每个不洁的人洁净;化缘是使人们彼此帮助,让众生结善缘;弘法应该在人间,这位开悟了的小和尚成为住持后,他的禅院就在天地之间。
        故事简短,含义却深邃,最触憾我心的是《完美》那一则,仿佛是为我量身定制。毕竟生性愚鲁,悟性不强,读后,我犹如醍醐灌顶,面对不完美时却又迷糊如故!
        年轻时,在修女的影响之下,我们这群“蠢得像白痴”(纯得像白纸)的女生一味追求完美。校里校外,只要稍有不足,便心有挂碍;没能做得完美无瑕,便耿耿于怀。纵然我们生性乐观,不时嘻嘻哈哈,但是,静下来时,仍不免为美中不足而黯然。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难受的时日比清凉自在的时候多得多。年纪大了,好些事做起来力不从心,眼看着不能达标的表现,小则油然升起无奈的无力感,大则叹时不我予而黯然神伤。
        身边好友不忍见我为那份执著尝苦头,劝导之声屡有所闻,只是习惯所使然,才放下,旋又一头扎入,我依然是我!
          小和尚闻法而开窍,我在备受煎熬之后,才勉强将之融入生活习惯中,显出资质高下的差距大。稍为安慰的是经过超半世纪的循环磨练,我如今已能在某种幅度下视生活中的不完美为生命的砥砺而试着去面对:遇小瑕疵 ,深深呼出闷气之后一笑置之;即使难以释怀,苦味依然,就以吃苦瓜的心态让苦后有回甘。
       
       
       

Tuesday, January 15, 2013

启智故事老少咸宜

                                     
        今年元旦,《星洲日报》《活力副刊》编辑部借开年故事《捕鼠器》寓言故事唤醒国人关心国情。故事讲一群自以为事不关己的动物群漠视老鼠称之为潜伏在农场中的危机----捕鼠器,待危机酝酿成灾后,真正受害者反而是这群冷漠看待,自以为不受危机威胁的鸡、猪与牛。
        这则寓言故事我早已在去年十月底(31-10-2012)贴在《寒梅网页》部落格。由于立场不同,我站在行为辅导的地位,借这则故事呼吁世人切莫忽视人为的大自然灾害,以免祸害殃及共同生存的大环境时才后悔莫及。
        寓言故事启示的对象是谁并不重要,我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来自哪一个管道的读者,只要具慧眼、有耐性、肯花时间与心思去消化故事带来的启示,都能从中被警醒,及时摒除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态度,必能从中得益。
        《活力副刊》尽报人的天职,谈的是国情民生;我则用故事谈环保。我相信在其他场合,还会有人套用同一则故事谈生活中其他的切身问题,这就是故事的一体多用!
        一向来,人们总以为听故事是小孩子的专利,如果成人爱听故事,就显得幼稚,殊不知从我的教学与做人的经验中看,通过故事教导做人的大道理,不但老少咸宜,而且效果彰显。
        记得我当年教课时,总是先借故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进一步利用故事加深讲学的效果。我教的是华文,那是一门很枯燥的科目。讲每一课书之前,例必先介绍作者、补充时代背景。我善巧地把作者的生平化为“一个人的故事”,引起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再带他们去探索作者是个怎么样的人?曾经做了什么事?从而带出他为文的动机。
        教《祭十二郎文》时,从韩愈四兄弟的不幸遭遇带出了古时长兄若父的人伦概况;从韩愈反道教丹仙的迷信、反对宪宗迎佛骨,上书《谏迎佛骨表》而被贬潮州刺史,却在潮州任上用《祭鳄鱼文》驱鳄鱼,也与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有叔公侄孙的关系。简短的故事引起学生对作者行为上的矛盾感到好奇,想认识他多一点,听讲《祭十二郎文》时特别专注,往后读到韩愈的著作也加倍有兴趣。
        讲解《大明湖》时,补充作者刘鹗与讽刺警世的名著《老残游记》,带进清官草菅人命,造成主角老残的“老”与“残”。惧于文字狱,他如何借江湖医生的身份,摇串铃唤醒世人,明里医人疾病,隐喻医国家的政治病,借小说揭社会与当朝政治的疮疤。却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以时间关系,半途打住,要他们自己去翻阅《老残游记》。一则故事既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写影射文学的技巧、启发学生追读名著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引起学生学华文的兴趣。与离校30多年的旧日学生见面,他们还津津乐道,提起当年听故事的乐趣,可见故事可以辅助教学是不争的事实。
        我不止给学生们讲故事,到我的儿子家小住时,我也给孙子们讲启智故事。我注意到我的媳妇也在一旁注意聆听,偶尔还会提醒小女孩们注意故事的提示情节。虽然华人与澳洲人的文化背景差距很大,但是,警世的故事无论听进谁的耳里,都能收到教育的效果,一样能导人进入正途。

Tuesday, January 8, 2013

我为爸爸妈妈启开这扇门

                            
        我家兄弟姐妹十五人,加上父母,一家人各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爸爸妈妈信道教;由于我们姐妹都在修道院受教育,五个妹妹先后受洗进天主教;二弟与八妹是基督教徒;三弟每个星期天风雨不改,必然带家眷到印度庙礼拜;五妹是无神派;其他弟妹自称佛教徒,其实当中有多位介于佛与道之间,分不清到底是佛教徒或道教徒。尽管如此,我们之间不曾有冲突,也不曾有亵渎其他宗教的说话。
        爸爸与妈妈分别在2001年及1997年往生。在两位老人家生病时,无论在家里或在医院留医,我都编了值日时间表,由腾得出时间的女儿及媳妇24小时轮流陪伴病人,在职的女儿则编在周末及星期天轮值。每天三班:早上八点到下午两点;两点到傍晚八点;八点到第二天早上八点。其他姐妹不是孩子还小,就是有偏头痛,不能熬夜,所以由我这个老大包办第三班。
        妈妈在槟安医院留医时,有一天晚上,我注意到她的脸色不对劲,两眼眼珠子不停打转,有点诡谲,不像平时的她。房里只有我和她,我又已熄了大灯,在微弱的灯光下,我心里着实害怕,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能握着她的双手,一面念南无阿弥陀佛。后来,看到她额头冒汗,我帮妈妈抹了汗,一手贴着她的额,一手握着她的双手,继续念南无阿弥陀佛。情形并没有好转,妈妈的眼珠子依然在转,一直到凌晨两点,妈妈叹一口气,说:“这房子好脏。”然后什么也没说,倒头就睡,我也不敢多问。过后,护士进房来,我告诉她妈妈说房子脏。护士安慰我说那座病房刚扩建好,没有病人死过,不可能有秽物。
        第二天,三妹来接班,我收拾东西准备回家,听妈妈告诉三妹,“昨晚很多人来拉我。我不肯跟他们去,挣扎了半个晚上,幸亏你姐姐念的阿弥陀佛出现,那些人才消失了。”三妹是天主教徒,她不信阿弥陀佛。她笑妈妈看戏太多,想像力丰富。妈妈一再向她确定阿弥陀佛确实出现,还形容阿弥陀佛的相貌。
        不管我们家里的天主教徒信不信阿弥陀佛,见妈妈能在她心中的阿弥陀佛加持之下不再受干扰,从那一天开始,直到妈妈往生那一刻,她的病房里从早上七点直到晚上十一点播放阿弥陀佛佛号,我们都称之为7-11。妈妈有佛号加持,心境平和,不再有恐惧。
        我们在妈妈的病房相遇,不免吱吱喳喳交谈,妈妈有时出声嫌我们吵,却从不嫌耳边一天播放十六小时的佛号吵着了她。31-8-1997凌晨一点,妈妈就在阿弥陀佛佛号中安详往生。
        爸爸常坚称他是“师公祖”,他深信人死后都到酆都城,活着的人必须烧大量冥镪,死人生活无忧才会来保佑子孙。他烧给妈妈的旗袍、手提袋、高跟鞋纸制品的数量比马可斯夫人的还要多。我们虽然不信这一套,却都顺着他去做。
        爸爸生病时,我们都不知道要到哪求“师公祖”来帮他。一天,我看他喘得辛苦,问他肯不肯喝药师咒水?他知道药师佛和我的因缘,点头说要。喝了几次,也不曾听他说什么。直到有一个晚上半夜里,他戴上供应氧气的管子,呼吸依然不顺畅,我脱下腕上的手珠,套在他的手腕上,问他要念药师佛或是阿弥陀佛?爸爸选择念阿弥陀佛。从那天开始,他觉得不舒服就自动念阿弥陀佛,即使后来他失音了,依然嘴唇翕动着念佛号,他很重视手腕上的手珠。看到手珠能帮助爸爸获得心境的安宁,我一直让他戴着,直到他入殓时 ,殡仪馆的服务员才拿还给我。
        我并不排斥任何正信宗教,但是,在爸爸妈妈病重,急需借宗教开拓心灵的蔽障时,我及时为他们启开这扇门,让阿弥陀佛接引他们,是爸爸妈妈过去的业因召感的果报,却让我有机会扮演助缘的角色。
(本文为响应《星洲日报》《黄金岁月》而写,虽没被采用,但我认为足以为服侍病重父母的佛教徒子女参考。)


Tuesday, January 1, 2013

尊重版权

                             
        第一次在《星洲日报》《星云版》读到一个来自台湾的作者(不知道他是否称得上为作者?)改写自启智小故事的文章,我觉得很难以接受。
        原本很想写信给《星洲日报》《星云版》主编揭发这种不合正道的举止,但是我没法找出他改写自哪一本书里的哪一篇,加以我与《星云版》编辑部的编辑们不熟,默默无闻的撰稿人缺乏公信力,提不出证据的投诉未必会受理,还有可能被冠以“蓄意破坏他人名誉”的罪名。种种顾虑,是我一再延迟揭发的原因。
        以我一向来不喜欢与人争辩的性格,我一直采取沉默的态度,忍受着眼看《星云版》被污染的难堪,只祈望编辑们自己觉察。谁知在124日,再度出现同一个来自台湾的作者的改写作品,基于相同的理由,我依然保持观望的态度,只是去翻查我的参考书,希望能取得证据。
        我本身在妙香林寺教周日佛学班,负责用小故事为辅助,启发学员们待人接物的处世态度。这些年来,为了寻找教材,我读过的启智小故事不在少数,所以我能确定那两篇文章并不是原创作品。
        为了保存教材,我将讲过的故事储存在《寒梅网页》部落格中。为尊重原作者的知识产权,我在每一则故事之后都书明该篇故事取材及改写自哪一本参考书,然后才加上自己的启示文字。我认为如果那个作者有意与《星云版》的读者分享智慧,理应书明原作的来源出处。
        为了让我停留在孩子家时也可以有参考资料,我的参考书分别收藏在自己家里和孩子们的家里,目前手头上的资料只占存书的一部分,加以眼力不胜,我没法翻阅所有的参考书,也就无法向《星云版》编辑部提出具体证据,但是,我非常肯定那两篇文章只是改写,并非原作!
        我不反对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但是如果硬硬把他人的知识产品改头换脸一番之后据为己有,在道义上确实是有商榷的余地。
        在科技发达的时代,艺人绞脑汁的作品只需经过一番手脚,马上脱出原作者的掌控,所以,不论国内国外,不难发现盗版作品,从光碟到书籍,山寨版的数量不少过原装版,这对原作者是极大的不公平!
        盗版的目的在于牟利,据说这一类盗版行业的幕后推手赚得钵满盆满,在社会上以富翁身份出现,他无需流汗绞脑汁,从录制到贩卖都是手下在卖力,甚至受法律制裁时也有死党在替他消灾挡祸,像这样剥夺他人权益坐享其成的勾当既不仁也不义!
        俗语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独有这种无视知识产权,不知尊重版权的大老板发了大财却不必为财而死,只是,他会不会落入妈妈常说的“罪恶钱,失德了(“了”是闽南话,读音是liao,意思是“失去”);冤枉钱,赌输了(“输了”是闽南话,读音是su  kiao,意思是“输了赌注”),整句的意思是非法赚来的钱,最终会莫名其妙的失去,枉做一世小人而已。
       反观那个套用别人的知识产品投稿的“作者”,所得稿费不多;即使被录取了,登上作者荣誉榜也只有一天;不是自己的原创品,料想他未必有胆量收在自己的专辑出版,顶着的良心负担却不轻,实在太不合算。我只希望那个两度出错的撰稿人能适可而止,别再一错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