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二妹结伴到普吉探访姑母,年已九十二高龄的姑母是爸爸最疼的妹妹,她与妈妈的感情非常融洽。爸妈在世时,姑母几乎每一年都会从普吉到来,住在我们家,由爸妈带着她遍尝槟城美食、探访亲朋戚友及购物。爸妈往生后,姑母只在须要更新护照时才回国。我记得她最后一次来我们家已是五年前的事。那时她跌伤了腿不久,支着拐杖,由大表嫂陪她来。直到尿失禁加上行动不便,她就不再出远门。
年纪越大,姑母的外表与神情越像爸爸,看到她就像看到爸爸,我的心里有一阵触电似的感触。只是,他们俩兄妹的处境不同,心态也各异。爸爸内向,没必要就少与外人交往。退出职场后,他的生活圈子里尽是家人。爸爸生性淡泊,容易满足,衣食无缺,周末有儿子、女婿陪他打卫生麻将,平时有能抽得出时间的子女陪他闲聊,带他出门逛街吃饭,孙子回国带给他他爱吃的巧克力,年幼的孙女向他撒撒娇,他就喜滋滋地心满意足,所以,我从没看过爸爸发脾气,更没听他骂过哪一个孩子。
姑母的家在城市大巴刹附近,她为人亲切好客。一住几十年,她与巴刹里的商贩、上巴刹的家庭主妇从点头朋友进而成为熟稔的朋友。朋友多,她的生活多姿多彩。如今随着年纪老大,她的朋友一个个先她而去;续而因为巴刹重建,每天不再有熙来攘往的人潮,她的生活圈子顿时沉寂下来,这一阵子她变得烦躁不安,发牢骚的时间比展欢颜的时间多。
当一个人的心里不舒畅时,他眼里所看的尽是刺目的色彩,这时,再美味的食物已不再甘香;再昵意的人看起来都面目可憎。姑母也是凡人,避不过凡人所常犯的毛病,于是,她开始吹毛求疵,不是挑剔饭煮得硬而发脾气,便是嫌菜煮得咸而怀疑晚辈故意为难她。表妹们都很孝顺,即使被错怪,她们都逆来顺受。人的思想一旦钻进了牛角尖,就被困得找不到出路。表妹们的不申辩、不顶嘴,竟然被解读为是在默认。心结,就这么越轧扎越紧;误会,就这么越搅缠越深。老人的牢骚变为自怜,续而转为满腹的委屈与辛酸。
与她相处五天,她不断向我申诉当年移民普吉,一切得从头做起,为了这个家,她吃了多少苦头,如今她不甘心孩子竟然在反哺时如此亏待她。明显的,她把子女看成假想敌,任由怨憎的火在心头燃烧。妈妈生前曾经说姑母就是嘴里只有一块肉,都会掏出来让孩子吃,可见姑母疼子女,为拉巴孩子吃尽苦头是事实,只可惜到了该享晚福的时候,她的心竟被怨憎的尘埃所蒙蔽,看不清子女对她的爱有多深,以致被委屈感的毒虫咬啮得鲜血淋漓。
想当年,姑母的性格开朗豪爽,与这次我看到的她截然不同,原因就在环境的骤变影响了她的心态。姑母一向来事业心重,脑筋转得快,即使到槟城度假,都会顺便买些土产、门彩、娘惹式竹篮之类的东西带回普吉卖。她每天在朋友的环绕中,日子过得很充实。如今,朋友没有了,小买卖也结束了,行动又不便了,每天呆在家里过着看看天望望地的生活。当璀璨归于平淡后,心里的不甘、失落与懊恼很自然地化为嘴里的牢骚与怨懑,我能了解姑母心情郁悒的肇因,也同情她被不平衡的情绪所困有多痛苦;反观爸爸不汲汲于功名富贵,该赚钱养家时他努力赚钱养家,其余时间他选择平静地与家人一起度过,退休前与退休后生活方式没有大差异,心情像一池水,无波无浪。你可以说他是个胸无大志的人,但是他的性格却助他快乐地度过晚年。两种生活方式促成两种老来的心态,你会选择哪一项?
从两位前辈老来的心态,我意会到生活在热闹中的人一旦再也热闹不起来,就会油然生起不甘寂寞的反弹。如果没有人适时助他走出阴霾,他就会做出令人侧目的事。不信请看看社会里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当照明灯从他的身上移开后,他内心的苦闷无处发泄,以足智多谋见称的老人竟然像足了顽童,这里丢一块石头,那里放一把火,唯恐天下不乱,关键就在“不甘寂寞”四个字。这种人嘴上硬撑,其实他的内心郁悒、无助,是个值得同情的人物。
-----------------------------寒梅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1 comment: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杜甫·赠卫八处士》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