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 2009

学佛与佛学

虽然忝为佛教徒,我与佛法的接触并不多,甚至还不曾有机缘上过一堂正规的佛法班,对佛教的认识全靠这里听一点,那里学一点,累积起来后加以融会贯通。佛学浩瀚无边,我有如在浩瀚大海洋里舀得一勺 而已。
在我退休前那几年,每年一次,受槟州佛教宏法会所邀,到车水路观音寺的宏法会会所讲演,听众都是邻近的居民,以上了年纪的老菩萨居多。他们常在我讲完后告诉我说师父讲的他们听不懂,我讲的他们都听得懂。我向他们分析说师父讲佛经,佛经比较深奥,所以他们听不懂;我讲的只是生活中的琐事,听起来就像在与邻居谈生活心得。基于那段因缘,我在受佛教组织邀请讲演时,总把生活琐事融入佛法,将佛法生活化,希望能普及各阶层的人。
我们的佛堂在每年农历七月,为期一个月的地藏法会期间,每逢星期六与星期日晚上,在诵经后都有一场佛法讲习,由成人佛学班的学员主讲。虽然我不是成人佛学班的学员,也没在读经班上课,但是从去年开始,佛法讲习名单上都有我的名。婉辞不掉,只好硬着头皮战战兢兢上阵。
师父慈悲,为了让像我这样资历浅的讲习者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并不硬性规定讲习题目。讲习者只需从《地藏菩萨本愿经》十三品当中选择一个主题。
七月初三第一场佛法讲习竟然是由我这个最不具资格的人挑头打先锋。我从生活实例讲布施,谈回向,再以学佛必需身体力行为总结。
交了差后压力顿减,一身轻松。谁知第二天到佛堂当义工时,竟然有同修向我反映我前一晚所讲的“三轮体空”不易施行。
受他人恩惠时,接受得理所当然;对人施一点小恩小惠却牢记心头是人性的弱点。“三轮体空”要我们做到施恩后心里不存着能施恩的我;不对受恩的人有所期冀、布施过后彻底忘了所布施的事物,确实是不容易做到,所以,三轮体空可说是要我们学习向自己的弱点挑战。难行能行,才会有成就感。
另一位同修对我在总结时与听众共勉的那句“一个佛学博士不如学佛一步”有很深的感触。佛经多以“信受奉行”为结束。信徒们诵经时朗朗上口,一生中念了千百回“信受奉行”,真正做到相信、接受,并切实地依照着经文的教诲去修行的人有多少?光有满肚子的佛学知识,如果没跟着佛陀的步伐,一步一脚印去实践,学佛成了幌子,成就就不大,这是大家该省思的地方。
只要是正信宗教,宣扬的都是引导人向上向善的教理。遗憾的是一般人念完经,就认为自己已尽了信徒的责任,有多少人真正把经文中的教法加以消化,化为养分,滋养身心,衍化成生活动力去推动社会的轮子利益众生?与珍贵的教诲擦肩而过,沧海遗珠,是暴殄天物,宁不可惜?
------------------------------寒梅

3 comments:

彭亚才 said...

讲得很对。“行”比“知”重要。满肚子佛理的人不遵行,有什么用?我常常对我的歌唱班朋友说:“行善有'为已'和'为己又为人'之分。”譬如:茹素、念佛,是行善,那是为己,因为自己得到好处;帮助别人,行善也,自己得到好处,'为己',不过,同时别人也得到好处,又'为人'。所以是'为己又为人'的善。这才是大善。

自说自话 said...

讲得很对。“行”比“知”重要。满肚子佛理的人不遵行,有什么用?我常常对我的歌唱班朋友说:“行善有'为已'和'为己又为人'之分。”譬如:茹素、念佛,是行善,那是为己,因为自己得到好处;帮助别人,行善也,自己得到好处,'为己',不过,同时别人也得到好处,又'为人'。所以是'为己又为人'的善。这才是大善。

September 5, 2009 11:12 AM

Han Mei said...

谢谢你的反应,读者的反应可让作者从中检讨。我的部落格少见有读者提出他们的看法,不知自己的观点对或不对?
能自利利他是最为理想的做法,无论信仰什么宗教的教徒都应该努力做到。